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发动全面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同年1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甫抵陕北,毛泽东即预言“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走向大战”。

19377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毛泽东认为接下来就是希特勒同各大国打,而且确定无疑。“目前的战争发展到世界大战之间,是不会间断的,人类的战争灾难不可避免。”

19383月,德国侵吞奥地利。同年10月,毛泽东明确地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类则是民主国家。他再次预言“世界一定会打更大规模的战争”。

——摘编自王树林《毛泽东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材料,选择毛泽东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条或多条预言,谈谈你的看法,并予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尔逊是美国第一位到欧洲参加大型会议的总统,他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实质上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是对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起的挑战,势必要受到英、法的抵制。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了美国、欧共体、日本三驾马车主导的局面。

——以上均摘自《高级中学历史课本》(下册)

材料四   2003320日,美国撇开联合国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51日,乔治.沃克.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事结束。

——摘自200353日《文汇报》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根据以上材料,试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叙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旅游主要是宗教朝圣之旅。16世纪,伊拉斯谟、蒙田等学者转而热衷于参观罗马、米兰等城市的古迹。

1718世纪,法国凭借“在知识与文艺上的统治地位”,成为另一个欧洲旅游胜地。同时,英国上流社会开创了“壮游”传统,这种游学型旅游以补充学校教育为目的,成为英国贵族子弟“获取智慧、提升品德”的新方式,其旅游范围遍及欧洲的主要城市。

19世纪,登山探险活动成为旅游时尚,“通过大山,热爱祖国”成为1874年法兰西阿尔卑斯山登山俱乐部诞生时的座右铭。同时,《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或彼特拉克、拿破仑等名人足迹所到之处,引起了游客的参观兴趣,催生了一批介绍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和“度假村”的旅游指南。随着自行车和汽车的出现,自由旅游成为可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游客开始寻觅更为小众的旅游地以躲避人潮。1950年后,美国佛罗里达的海滨度假模式被复制到加勒比海地区,造就了新生的旅游季和洲际旅游等模式,来自欧洲、中东、日本、南非等地的游客人满为患。愈来愈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据[法]马克·布瓦耶《西方旅游史:16-21世纪》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现象,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阐述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11月,俾斯麦与南德4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条约,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材料二       《凡尔赛条约》关于重划德国疆界的内容是;西部: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将西里西亚南部的古尔琴地区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使波兰获得海岸线。北部:在德国与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疆界的这种划定,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领土。

材料三       1949年,在美英法三国控制的德国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首都为波恩。半个月后,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首都在东柏林。

材料四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国和柏林完成了统一。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时期分别说明近现代德国疆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7-09更新 | 6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对农业体制改革进行了“修补”,但整个农业体制并无大改。在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改革走向停滞的状况下,加上集体农庄对农民的保护,苏联农民已然习惯依附于集体农庄制度,对改革亦不感兴趣。同时期的中国,由于“文革”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让中国领导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也让中国农民自发地成为改革的推动者,·······中国农业体制的变化打破了以往集体统一经营的方式,以此为起点,逐渐走上了一条成功的渐进改革之路。

——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20世纪70-80年代农业改革的差异,并谈谈中苏农业改革对当今中国改革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契合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的时代潮流。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经济全球化出现“回头浪”。

经济全球化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退群”“脱钩”“筑墙”,改革完善才有出路,必须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各国应携起手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纵观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显著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看法,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7 . 读材料,完成要求。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嬗变。

时间

服饰情况

民国时期中山装创制后风靡一时。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中山装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国民党党部如此,地方政府机关亦如此。国民党向机关、学校推广中山装,向民众宣传。
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爱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
文革时期从红卫兵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蓝、黑、灰、绿色充满中国街头。
革放来改开以1979年对世界敞开国门以后,世界最新潮流的时装可以经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电视、因特网等瞬间传到中国。国内的着装者也迎来了个性服装时代,迎来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服饰艺苑的美好春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从表格内容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具体,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3-07-04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文明同马文化,紧紧相连。看看新华网的报道: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中国籍青年学者晏然介绍,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中马的形象,也深深地烙上了“礼”的印记。以下是关于不同时期马的自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甲:我曾驮着商人们出发,走出玉门关,一路向西。骆驼大哥负责驮着沉重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我们要去很多五光十色的都市,在那里用丝绸交换香料,用瓷器交换海珠,用茶叶交换药材,然后满载而归。

马乙:我跟随李世民(唐太宗)平定了天下,打下唐朝的江山基业。我驮着玄奘法师渡过汹涌的大河,跨过山巅,飞越云端,陪他在孤独的夜晚听风听雨。皇宫里最受皇帝宠爱的,除了我就要数美丽的杨贵妃了。我们一起踏青、赏花、打猎、舞蹈,连大诗人李白都被贵妃的雍容气度折服。

马丙:即使是乡下的读书郎,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骑着我,戴上大红花,得意扬扬地去朝中做官。我喜欢和这些宋朝的读书人一同出游,去看山外青山楼外楼。

马丁:孩子们总是活力满满,天真烂漫,跟他们玩耍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是孩子们最心爱的玩具。就这样跑啊,跑啊,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去驾驭更快的速度。当一种名叫“汽车”的东西轰隆隆地来到我面前时,我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马自述”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明代是一个传统与创新交织、保守与开放并存,表现出明显“转型”趋向的时代,但因其新生因素远未达到全面突破传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程度,故最终随着明朝的灭亡而宣告“转型”的失败。完整地讲,明代政治既有积极力量,又有腐败力量,二者并存,此消彼长。明前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明中后期持续不断的改革,都是积极政治力量,它们在与腐败力量的斗争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入明中后期以后,政治腐败日渐突出,贪贿公行,士风败坏;荒淫怠政,玩忽职守,党争不息,纪纲不振;兼并土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民不堪命。

——郭培贵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材料二:总结清代(近代前),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民族及其疆域的“大统”。故可以认为,清史者,大一统也!当然,到了近代,清朝走下坡路,积弱成弊,在西方列强的淫威下,中国失去了很多。如,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华民族为此蒙受奇耻大辱。自乾隆后期,约当18世纪末,中国亟需变革、开放,与世界对接时,清朝一概拒绝,连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拒之门外!在延续百年后,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竟被打入血泊之中,清朝丧失了最后一次挽救自己的机会,只有等待辛亥革命把它打倒!

——李治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能够反映明清时代特征的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7-01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明可谓是如痴如醉,他们像婴儿吸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纵观日本历史,它每次重大的发展,都不是土生土长自我发展起来的,而是靠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营养而成长的。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将没有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文化,离开汉文,日本人就不能读它的国史、研究它的古代文化。从表面上看日本文化是一种抄袭式的、缺乏创造力的移植文化,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从这样低态势的模仿文化中却生长出了充满生机的民族特性。由于日本民族具有追赶文化新潮流的强烈意识,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又善于变通,所以在与外来文化相接触时,总是以度诚的态度,仔细咀嚼与消化,择其精华,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同源而异流的文化模式。

——摘编自赵玉乐《浅谈日本文化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日本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