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

“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

时代阶段特征新增故事情节节选
宋元时期萌芽期       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适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
明代定型期       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
清代鼎盛期       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

——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考论》等


根据表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

2 . 尼克松访华的报道

1972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下表列举的是当时部分媒体的报道

序号

内容

《日本经济新闻》在文章中指出:“尼克松总统和毛主席笑容可掬握手的一帧照片无疑是像雷电一样打在苏联首脑的心坎上。”

日本《读卖新闻》发文指出:“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已经具有作为拥有核战力的大国的发言权……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上从亚洲退却。”

意大利《天使报》指出:“(尼克松访华)是因为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仍然是苏联这个大国。”

《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既证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也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新地位。”

采用“从尼克松访华的新闻报道看 XXXX”的格式,从上述新闻报道中选定一个视角,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视角进行解读。

2023-01-12更新 | 220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准备以“世界政治格局”为主题做一期展板,同学们被分成几个小组负责相应板块,他们得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至少在未来较长时期里,美国和西方国家仍将是国际体系的主导国家,美国手中仍然握有占绝对优势的制度性权力。随着权力结构的变化,旧有的矛盾到今天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的问题涌现出来,国际安全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加强全球治理和推进区域合作,仍将是各国需要共同破解的难题。世界政治需要在艰辛探索中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无疑是大历史演进的方向,也是权力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唐永胜、任剑涛等《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未来》

材料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世界近代以来的任一阶段,为该展板中的某一个板块撰写一份设计报告。(表明设计主题及设计目的,列举展板内容;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2-04-0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四)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侨掀起回国投资建厂的热潮,为支援祖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1929年至1932年底,南洋华侨归国者就超过二十八万人。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抗战的不同时期,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


注:1932年,受日军侵华形势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以长安为陪都进行建设。

——据吴元、童莹(战时华侨投资国内空间分布:基于政策视角的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所给地图中画出中国抗战不同时期内海外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的主要区域及其方向变化,并任选其中两大区域说明理由。(要求:按图例要求圈画出大致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化方向;说明充分,表述清晰。)
2022-01-13更新 | 595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不同时代的青年媒体形象的整理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媒体塑造的几种具有典型身份的青年形象的变迁状况。


——摘编自王晓焘《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与变迁——基于<中国青年>杂志的》内容分析(1980-200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外选取一种具有典型身份的青年形象,在答题卡上描绘出其变迁图,并说明其所反映的社会变化情况。(要求:只需描绘出所选取青年形象的大概变迁轨迹;说明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2022-06-21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圳速度有多快?

材料1979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深圳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已有近1000栋,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在创立早期阶段,深圳通过“闯”,率先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以拓荒牛精神突破盘根错节的旧体制束缚,到1985年底,深圳工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6061万元迅速增长到24.12亿元,并向全国输出理念与经验。……

——新华网2018521日《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深圳社会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8 .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官方媒体,其叙事与话语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态度立场,又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巨大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国家话语核心词词频统计(部分)

词汇年份
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
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
人民7435599342958198759973170895676980559297
民主2309018897146201161013792162181452515969
新民主主义322118791517802802364340186
社会主义45824596234950188314143631347418496
苏联1973822554138582272526781292592685123063
抗美援朝024281016924641486636129131
革命1319010003186008542644165531487010506
建设8866972986791330218570173311736916413
土地改革1201396836491285734564571424
社会主义工业化29247314531236802286
社会主义改造8451614467147417162273
和平1506727107213822910819738239952234316405

注: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载录19491956年间《人民日报》发表的138687篇文章全部统计而成。所谓共享词是指这段时间使用时间跨度大、内容覆盖面较广、意义承载变化小、横跨话语体系频繁且位置较接近的核心词。如“人民”“民主”“苏联”“革命”“建设”“和平”等。

所谓独立词,指的是这段时间使用时空界限明显、意义承载专门性强、偶尔横跨话语体系且位置差异性较大的词语。如“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等。


(1)依据材料,选取1949-1956年段的共享词(任意3个)说明其成因。
(2)依据材料,任选定一组(2-3个)主题趋同的独立词绘制出变化轨迹曲线图。
2022-06-01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的关联。如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求:论从史出,逻辑清晰,时空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
(2007年版)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吕录(节选)
(2019年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2022-05-29更新 | 348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代表学者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章开沅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2-05-23更新 | 50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