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材料 文明和国家起源是世界性的热点课题,深受各国学术界的关注。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是探索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之一。陶寺是百年中国考古的一个“亮点”,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节点”,陶寺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内涵特质的“聚焦点”,陶寺是今日中国延绵发展而来的重要“初始点”。陶寺考古成果复原了历史文献所载的最初的“中国”国家形态。“陶寺模式”突出体现在王权国家和礼制社会的产生与形成,如农业长足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催生阶级社会;手工业显著进步,出现时代性的“尖端技术与核心技术”;人口增加并集中发展成区域性都邑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形成。对古代文明特别是传世文献稀缺的上古文明的研究,需要考古学与传统历史学(文献学)“双轮驱动”、相互融合,不仅是材料互补,更是伴随思维方式的更新。在上古史研究领域,考古学重实证性,历史学强调根据史料构建起合理的历史认识系统。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虽有差异,但有着相同的目的,都希望构建一个可信的上古史系统。陶寺就是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的最佳案例之一、既符合文献中尧都平阳的记载,又有王都级别遗址等考古重大发现的支撑。
——摘编自张清俐《探究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多维面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陶寺遗址的发掘与早期国家产生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溯源的关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文献是否能直接证明考古发现并进行论述。
材料 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根据引进瓜果蔬菜的命名规律,划分出了“胡”“番”“洋”等各大“家族”。
“胡”族 | 两汉、两晋直至隋唐,从陆路引入的作物种类,多数用“胡”字标明。《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齐民要术》中写道:“收胡瓜,候色黄则摘”,成熟之后皮会变成黄色,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为“黄瓜”的原因 |
“番”族 | 宋元至明清时期,从域外传入的作物多冠以“番”字,表示是由“番舶(外国海船)”带来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出海到菲律宾经商,期间“目睹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功同五谷”,历尽困难带回国内,称为番薯。西红柿在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山西的《猗氏县志》,在其中被称为“西番柿”,由欧洲传教士引入 |
“洋”族 | 清代传入中国的作物,有不少也用“洋”字冠名。这一时期引种推广的外来作物最出名的当属“洋芋”,也就是马铃薯。除了洋芋,洋白菜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寻常百姓家,它在今天常被叫卷心菜、包菜、莲白或甘蓝。也有一些曾经是“胡”字辈儿的,在这一时期被改成了“洋”姓。比如洋葱,西汉时期被张骞引入,当时唤“胡葱”;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后,又由欧洲白人传入澳门,然后从广东开始向中国内地推广,过去的胡葱换了个洋名又回来了 |
——摘编自石决明《几千年来,古人用“胡”“番”“洋”给这些外来蔬果轮番起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瓜果蔬菜的“三大家族”中任意选取一个,进行阐释。(要求:紧扣材料,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秦朝 | 江浙一带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至日本,传播养蚕缫丝和缝制吴服的方法。 |
东汉 | 《魏略》载,大秦“又常得中国丝,解为胡绫。” |
隋朝 | 何稠曾根据国外流行的波斯金锦仿制和改善了一种织金锦。 |
唐朝 | 《经行记》记载,杜环去大食时,亲见有许多中国工匠在那里传播技术。 |
明朝 | 丝绸贸易走私盛行,“以数十金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 |
清初 | 英国主要发展棉织业,但是对丝织业同样起了推动作用,因此外商购买中国的生丝,作为他们织造的原料。 |
晚清 | 欧洲对华推行“引丝扼绸”政策,在中国大量廉价夺取蚕茧生丝,并在中国倾销他们的丝织品。 |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发展的历史,任选角度、提炼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材料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麦哲伦纪念碑,建于1866年,一座是土著酋长拉普拉普纪念碑(如上图),建于1933年。当地还有一个双面碑亭,正反两面镌刻着记载同一件事件的两篇碑文。正面言之:“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率部众在此击溃西班牙入侵者,击毙其统帅费尔南多·麦哲伦。因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背面写:“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据刻汉生《者哲伦:英雄还是强盗》、崔福元《马克坦岛上的麦哲伦纪念碑》
提取以上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区域 | 时间 | 史料 |
非洲 | 前13世纪 |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
欧洲 | 前5一前1世纪 |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
亚洲 | 1世纪 | 《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
亚洲 | 646年 |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
亚洲 | 771年 |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
美洲 | 15世纪 |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
欧洲 | 1750年 |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
材料 “万国工业博览会”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以下是某博物馆介绍此次博览会情况的一块展板:
展品来源: 主要来自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此外还有展品来自非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重要展品:印刷机、蒸汽机、火车头、收割机、析架桥、硫化橡胶、纺织机、缝纫机等。博览会与中国:展会本来对中国发出了邀请,但是清政府对此并不重视,没有正式组团前往。按照《官方目录》的记载,中国的展品是由英国贸易委员会收集而来。中国展品包括广口大对瓶、青铜器、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青铜器、鼻烟壶等。 |
近代的旅行观念
材料一 1866年,总理衙门令派出游历之人,“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中国人的海外旅行及写作,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察考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识,重绘世界之图景。
——摘编自《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
材料二 旅行可使国人于国内各地山川之形势,人物之分布与国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确之了解,就国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此外,我们应于欣赏山水之余,关怀前贤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子湖,应联想岳武穆的精忠。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旅行杂志》
结合近代“旅行观念”的演变,说明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请阅读材料,结合“茶文化”的主题,提炼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材料 历史的细节: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活细节 | 信息来源 | |
衣着 | 楚人的冠服不同于北方,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秦俑的冠服,都是军装,但结发形制却有不同的种类。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成都都江堰出土的持锸石人,则是短装,上下衣均为短制,衣襟对叠,也不甚宽博。 | 文献;出土文物 |
烹饪 | 在东汉之前,中国人处理麦类食物,基本上是以粒食为主,或蒸或煮,炊成麦饭。到东汉时代,中国人先前从西域学来的粉食方法已经十分普及了,于是东汉出现大量水碓、水磨,都是为了将麦粒击磨成粉。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例如杯盘匕匙,不见先秦鼎镬之类的炊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 | 文献;画像石;明器 |
饮茶 |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 | 文献 |
屋宇 | 晁错奏议,边郡移民区,应有居室的安排,其标准格式是一堂二内。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云南石寨山滇国铜器群,有干栏式的房屋模型。 | 文献;明器 |
交通 | 秦汉时期,陆路有车马、水路有舟船。大率乘人的车以单辀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长江、珠江流域有很多造船工场。 | 文献;画像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