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正如李约瑟先生指出的,在互相隔绝的各种文化中有不少并行的相似的发展,特别是在较早阶段,思想、发明、技术或机械越是简单,它在世界各地独创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如此,东西两半球的文明演进道路及表现所存在的不同是本质性的问题。印第安文明所具有的特点,在东半球文明中是罕见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的。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去比照新发现的事物,用已有的思维定势和结论去套新事物,用东半球古代文明的演进方式去套印第安文明,于是就会得出一些不伦不类的结论。拉美印第安古文明是人类认识最迟的,研究最不够深入的,结论相去甚远的新领域,我们对这些文明的认识与评析,必须尽可能科学客观,实事求是,要树立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极为复杂曲折的,是无比丰富多彩的观念,承认人类历史的发展道路是多元化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提取材料信息,从拉美印第安古文明发展特点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述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逻辑通顺。)
2 .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11-2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西方城市化

在西方,大工业造成了近代大城市、新城市的产生,其主流是工业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诞生了近代城市规划。英国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其标志着近代城市规划的兴起。自此,中央政府通过立法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在必要时予以强制执行,地方政府则在相关法案授权和中央财政支持下开展城市规划实践。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商人来华、农民进城经商的城市化,其主流是商业城市,并仅限于几个开埠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即使有工业带来的城市化,也仅限于外资工业、军事工业。与西方的新城市开发规划比较,中国即使同一城市的新市区规划也互不相干,无城市的整体性可言。无论是欧美人租界、还是日本人的铁路附属地以及中国人的商埠区(济南市)、新市中心区(上海市)规划建设,虽然具有不同形式和表达方式,但都体现出各自心目中的政治意图和对欧美城市意象的追求及向往,包括古典的、近代的、殖民式的等。

——摘编自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城市化所折射出的中、西时代特征。要求:依据材料和题目要求提出一个论点,依据论点进行论述(分别概括近代中、西城市化的特点,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9日,北京总商会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一刻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数日之间,北京总商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勿忘国耻”!不仅报纸、墙上、商标上、信笺上到处可见“勿忘国耻”四字。一时间,国耻茶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特别是麻将牌刻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材料二   2 国民政府国耻纪念大事表

时间活动
1928公布《五九国耻纪念宣传大纲》: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扑灭中国共产党,完成北伐统一中国等口号
1929公布《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九、济南、五卅、沙基惨案发生日列入国耻纪念日,规定全国下半旗致哀
1930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四个国耻纪念日合并,特意将五九定为“国定纪念日”,规定停止娱乐宴会,号召各界一齐纪念
1935公布《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明确了五九纪念日“全国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宴会致哀“等规定
1938颁布渝字三五四号令:规定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并列入历书纪念
1940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决议:将五九纪念并入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
2021-08-2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指出的那样,人类最初来源是“一”,而后逐渐散播于全球广阔的范围,形成了“多”种分离的社会生活,然而“多”终究还是会归结为“一”。它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类发展的本性……世界经济的增长由以欧洲为中心、以少数西方国家为中心,逐渐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多元化;但是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程度又是极不平衡的。在世界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国际力量分配和世界格局呈现出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丽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版图的变迁》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4-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I卷地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压轴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舍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时期内容出处
战国时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秦汉及以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书·王吉传》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1-10更新 | 363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朝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驿传道路上设置固定的进食与住宿处,称为“邮”“亭”“驿”或“传舍”。汉代改邮为置,“驿”的称呼广泛使用。驿置指长途传递文书的设施,提供轻车快马,速度较快。

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驿站提供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小驿站只是中转站。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比较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的共同点。

材料二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2)阅读材料二,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一些地区提供原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过程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3)依据材料三,围绕交通的作用确定一个论点,结合古今中外的史实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09-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7届高三历史5月综合练习二模试题
8 . 科学教育

材料一   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简表

11867年,江南制造局办机器学堂,讲授物理、化学等课程。此后,格致书院(1876)、中西书院(1881)等新式学校皆设理化等课程,进行科学教育。
21904年“癸卯学制”把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地学等列为教学科目。
3新文化运动中,学者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训练科学方法,“科学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科学化”结合,成为科学教育思潮。
41923年的初中课程中,科学课程占到必修课的40.2%;普通高中课程中文科的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3.1%,而理科则高达44.2%。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超过500人,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
6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成。“向科学进军”激励了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发展。
71963年,毛泽东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8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号召“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
91994年独立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分别达到5860个、3000个和11656个。1994年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达1865.9万人,是1978年的4.3倍。
101995年国家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升,2020年已经达到60.2%。
122016年,习近平回信鼓励八一学校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2023年,习近平勉励育英学校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
13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增至7839.8万人,是1994年的4.2倍,是1978年的18倍。
14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筝。

——指编自上官云《中国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等

材料二   19912021年中国专利授权数量(单位:万件)

——据《辉煌70年》和《十年伟大飞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划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阶段并概括阶段特点。谈谈你对当今“科技人才”与“创新型国家”关系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17-19世纪的英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并以文明史观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0 . 对于1787年宪法的民意基础与合法性问题,多有争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二 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美]海斯、穆恩、韦兰著《世界史》
材料三 “民意”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合法性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现代政治学认为,民意不仅指民众对政治权力的认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它注重“(政治)绩效”。
——摘编自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最高法院、参议员和总统的产生方式,并指出这些方式的共同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二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宪法制定者“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对“民意”内涵的界定,请你试论证1787年宪法制定的合法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