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3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2 . 廷巴克图(Timbuktu)—“尼日尔河之岸”

14世纪,世界黄金的三分之二来自于西非,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廷巴克图就是一个转运黄金的中转站。巨大利润吸引了众多商人参与“黄金一盐”贸易,经过廷巴克图的驼队成百上千,进城门就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桑海帝国时代,廷巴克图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于16世纪达到最高峰,是帝国的经济首都。

14世纪末,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讲学交流,使这座城市声名远扬。若论社会公共机构的稳固、道德纯洁、人身安全、对外邦人的体贴和同情、对学生和学者的谦恭有礼,没有哪里能与廷巴克图相比。故而有“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知识和文化来自廷巴克图”之说。

廷巴克图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医生、法官、教士和其他有学问的人,这种储备是靠国王慷慨地支付种种费用来维持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6世纪的廷巴克图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世界的贸易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的纺织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这些外国产的棉纺织品由于分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它们开始被大量进口,因此,本地纺织界和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提出了反对。英国的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这些进口商品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欧洲棉纺织界为了保证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律获得通过,对他们各自的政府施加了足够的压力。这些法律并没有被普遍遵守,然而,它们确起了明显地减少与亚洲的贸易量的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后半期伏尔泰对当时的贸易情况评述到:人民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地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注:西班牙的港口)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历史解释。(提取信息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2023-02-18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课时训练】-【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的签署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0月7日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

材料二   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中有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
2020-04-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练习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始终相信,“以牙还牙”的报复原则,只能导致人类丧失理智,暴力只能孕育暴力,应当以仁慈来改造人类。用非暴力方式化解冲突,各敌对方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甘地和平主义鼓励我们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世界,进而化解冲突。

——摘编自孙艺《甘地和平主义研究》

材料二 甘地主要活动年表(部分)

19068月,甘地在南非组织了一场抗议“黑法令"的运动,反对南非政府针对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实践了真理与非暴力学说。不过,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192118月,甘地领导下,全国各城市纷纷焚毁英国布匹,手纺手织,穿土布衣服,抵制威尔士亲王访印。
19222月,发生农民放火焚毁警察局和烧杀警察事件,甘地要求立即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
19303月,甘地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进军”,拒购“官卖食盐”,全印各地开展破坏盐法、抵制洋布的斗争,掀起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99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甘地政治家的形象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9-06更新 | 27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现代著名战争摘选

世界近现代著名战争摘选
时间名称交战国结果影响
公元1815滑铁卢战役法国一英、普鲁士法国失败拿破仑帝国彻底覆灭,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公元1916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德国一英法各有胜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公元1942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一苏联苏联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的转折点
公元1942中途岛海战美国一日本美国胜利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为盟军反攻奠定了基础
公元1980~1988两伊战争伊朗一伊拉克均损失惨重死亡约100万人,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最终停战

——摘录自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根据表中相关信息,选择一场或者几场战争并围绕战争与人类安危、战争与国家存亡、战争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从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我国政府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平。为了使双方作出让步,国民党必须建立自己的议会,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中国的政府,各党派才能在政府的宪法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条件一项也未实现。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

——摘编自【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奇逊关于国民党政权失败的认识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5-18更新 | 190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1912年至1928年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叙述的。这16年的历史,理所当然地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既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就会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它既为未来开辟道路、提供条件,也为未来设置局限。因此这段历史和任何一段历史一样,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总结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上述材料,以1912—1928年独具的历史特点为例,选取一个视角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2021-05-17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

——卜宪群《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自选角度,评述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7-12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时把关题-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每课重点知识把关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