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3-24更新 | 232次组卷 | 25卷引用:中古时期的欧洲-纲要下-素养测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

——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任意一个“黄金期”,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提出的“黄金期”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黄金期”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19更新 | 93次组卷 | 25卷引用:纲要上第1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截至2021725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2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6项。如图是中国的“世界遗产”的LOGO。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材料二   世界遗产(部分)

名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米迪运河运河沿线点缀着许多城市和村庄,两岸有繁忙的公路和铁路,还有许多步行小道。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国王的居所,一个多世纪以来,凡尔赛宫一直是欧洲王室官邸的典范。
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教。
古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专用的角斗场和剧场,它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是政治、社会、文化和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参考

材料一、二,选择材料二中的两个世界遗产,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紧扣所选的“世界遗产”,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1-09更新 | 176次组卷 | 6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郭旭红《新中国GDP增长速度发展演变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列出信息并充分论证,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伊士运河大事记

为缩短欧亚贸易航程并与英国争夺印度和东南亚的贸易利益,1859年,法国极力支持并开始与埃及合力开凿苏伊士运河。12万埃及劳工为此丧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被迫出售运河部分股票,主要被英国购得,1869年运河通行。1882年,英国驱逐法军后建立军事基地,完全占领埃及并最终取得运河控制权,埃及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同年,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英斗争,但抵抗失败。1888年,德国联合法、意等国缔结公约,要求保障运河通航的自由通航,英国虽对该公约不满,但不敢挑起众怒,遂于1904年加入公约。1922年,面对埃及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形式上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运河特权。1955年,因埃及与苏联的军事合作,英、美截留埃及阿斯旺大坝建设贷款。埃及遂宣布运河收归国有,从而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英国对埃及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在美、苏联合施压下,英国被迫停火,埃及彻底收回运河主权。1975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关闭8年后重新通航。之后,在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援助下得以扩建。2015年,苏伊士运河实现了南北双向航道同时通航。

依据材料,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2023-10-17更新 | 132次组卷 | 1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下)第十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测)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民族主义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其建构过程主要受以下三大维度的力量影响。

第一维度:宗教共同体、王权王朝共同体不断衰弱。

第二维度:工业革命;印刷与书面媒体;单一标准语言对人们连接感与归属感的强化。

第三维度:殖民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种族主义,激发深刻的自我牺牲与族群之爱。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整理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以上材料的部分或整体内容,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3-09-12更新 | 185次组卷 | 7卷引用:选必二第5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历史上的东西方茶叶贸易概况。

时间概况
唐代中国茶叶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西方就已经注意到中国的饮茶习俗
16世纪欧洲商人、传教士自东返,介绍中国饮茶方式和以茶待客的生活习俗,介绍茶具和其他器具
17世纪至18世纪初荷兰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贩运国。荷兰成为最早开始饮茶的欧洲国家。茶叶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价格相当贵,一般人消费不起
18世纪后半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支配了世界茶叶贸易。茶叶成为英国的大众饮料,饮茶之风在英国广泛流行,创造了独特的英国“下午茶”文化,这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19世纪英国人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饮茶的流行推动了瓷器茶具、餐具等的流行。中国外销茶叶主要有红茶和绿茶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30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久以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向往和迷恋一直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源头,史景迁曾指出:“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真实知识中总掺杂着想象,二者总是混淆在一起,以致我们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

时间人物及著作对中国的描述
公元1世纪
维吉尔《田园诗》赛里斯(Seres产丝之国)人从树上采集非常纤细的羊毛织成漂亮的织物
1255
《鲁布鲁克东行记》
契丹通行的钱是一种棉纸,长宽一巴掌,上面印有几行字;医师熟悉草药,熟练地按脉诊断;他们用毛刷写字、绘画
1615
《利玛窦中国札记》

棉花产量可观,硝石产量丰富,多用于制造焰火供节日娱乐;汉字符数量极大,使用木板刻制印刷;钻研自然科学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
1756
伏尔泰《风俗论》
在已知的古代国家中,唯有中国不曾受神职人员的统治;政府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监察和进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帝不易独裁专制
1776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他们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乏程度。他们很少或完全没有国际贸易,将前来请求通商的外国人视为乞食者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3-08-25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0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是由无数个片段组成的,每一个片段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复杂多面的,但是它们对整个历史都有其阶段性的价值。特别是那些形成历史逻辑的关键环节,应当予以必要的肯定。当我们批判历史上的每一个不完美的片段时,都不能完全否定它在历史链条上的价值,甚至也需要找出它之所以发生的“理由”。这历史尽管不是笔直的,但却是进步的;尽管是非线性的,却是螺旋上升的。我们只有深入当时的历史条件找出造成历史灾难的因素,也找出曾经的思想闪光,尽管这些思想成果并不完美,甚至当时也未能达到社会共识,但也是我们不断认清事物的一个过程,否则不可能一步达到真理。历史研究也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到可以借鉴的东西,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曾经发生过的社会灾难。

——(杨利川《我对保守主义的思考》)


依据材料所述,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一个“历史发展片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对片段的提取符合材料主旨,阐释充分且多角度,语言表达简练)
2023-07-21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第18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023·广东·二模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德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一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两个小组进行判断,看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023-07-19更新 | 184次组卷 | 8卷引用:选必一第16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