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应于工业革命,则是新的资金筹集与利润分摊的机制出现。银行存储与投资、合资股份公司与证券市场(股市)、大宗运输与仓储、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等,凡此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与明清时代中国一样,也有巨商大贾,也有货币汇兑与储存借贷,也有大宗货运,但都没有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调度与市场机制以吸收民众的储蓄余财。资本主义与工业生产相当于一体的两面。这一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由西欧推广。这一经济形态冲击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人们已不能离开“市场”,不仅生活资源来自市场,流向市场,每一个人的劳动力与聪明才智也都体现在市场上。“市场化”成为人类生活的全部。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机器生产,也将每一个人都推入巨大的生产系统中。人们不是在操作机器,而是在操作过程中与机器融合,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编者

编纂思想

主要成果

春秋

孔子

在文献编纂时,保证原有的文辞不随意修改和变革;注重对材料的考证,杜绝主观臆断

《六经》

西汉

司马迁

广泛取材,考察多类文献

《史记》

魏晋

范晔

注重对材料真伪的考证,广泛收集,编纂时注意详略得当,言简意赅

《后汉书》

刘知几

准确记录史事,“善恶必书”,注重对真伪的甄别,注意统筹兼顾

《实录》《史通》

北宋

司马光

史书编写,参考资料应全面,应统筹兼顾,择善而从、兼收并蓄

《资治通鉴》

——摘编自毛业博《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探析》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中国古代史籍编纂”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4-06-01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邢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哲学家们的反思,带有浓重的学究气,既不像达·芬奇那样的花团锦簇、色彩瑰丽,也不像马丁·路德和他的同伴们那样迅猛、激烈、沸沸扬扬。这是一个沉思的世纪,也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曲折但顽强地表现出来,一点一点地在摆脱旧的精神枷锁。任何思维的运动只有笼统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思想状况必是以前的思想活动积累推进而成的。17世纪的哲人们的确起了为新时期报晓的作用。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文明的政治组成在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一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政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所有这些单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明演变时,其政治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曾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7世纪开始的欧洲精神文明发展的特征,并指出17世纪哲人们的“报晓”的含义。
(2)以“近代美国文明”为例,对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文化逻辑,深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出处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曾子(春秋)《大学》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刘安(西汉)《淮南子·汜论训》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陈寿(西晋)《三国志》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凿齿(东晋)《襄阳耆旧记》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陆贽(唐)《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刘昫(后晋)《旧唐书·柳亨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吕坤(明)《呻吟语·应务》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任意一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简介
埃及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早期基督教圣城,位于亚历山大城市的南部,城中的建筑包括教堂、洗礼池、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公共建筑、街道、修道院、民居和工场。
伊朗巴姆城堡“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堡高约61米,占地20公顷,约建于萨珊王朝之前。
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遗址古城处于12世纪几种文化的交汇处,所以它的艺术和建筑能够把古希腊罗马的技艺与本地的传统及波斯的影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当地,许多纪念性建筑得以保存。
印度桑吉佛教古迹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佛教圣地。
中国莫高窟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韩国八万大藏经藏经处韩国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寺中存放着13世纪问世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高丽大藏经版。
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文艺复兴的摇篮,和美第奇家族的支持有关,还保存有米开朗琪罗、拉菲尔和达·芬奇的杰出作品。
捷克利托米什尔城堡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拱廊式城堡建筑风格。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从表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配上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社会的迅速发展都是在思维活跃的时候。社会发展有突进和渐进两种形式,突进表现为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暴力革命。这时,思维活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不可遏止的思想解放运动;渐进则是政治上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改进,此时,思想则呈现出比较活跃的状态。而一切暴力,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先导,只是按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一些纲领或改革措施,其结果只能是改朝换代,而单纯的暴力,则只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赵立史云谋《思想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   2023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   20239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

——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悠久与独特的文化现象。如表为各时期书院发展概况。

唐、五代时期中国书院之萌芽时期。书院分布呈现“点状”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山东以及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江西、江苏、浙江、贵州、福建等省份书院为零星的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书院分布多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书院分布
宋金时期中国各地书院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黄河中下游、珠江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书院数量普遍得到增长,但长江中下游地区书院数量增长尤为显著。黄河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书院呈现“点状”分布,长江中下游书院为“点状与团状”分布
明朝中国书院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书院数量激增,东北与西北地区首次出现书院。书院分布密度由东南地区逐渐向西北内陆及东北地区呈现递减态势。长江上游地区书院分布为“点状”分布,中下游分布为“团状”分布,黄河中下游与珠江流域为“点状与团状”分布。西北的甘肃、青海与宁夏以及东北的辽宁地区有少量书院修建
清朝中国书院数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黄河中下游地区书院呈现“点状与团状”分布特征。长江中下游书院呈现“团状与片状”分布特征。西南地区的书院也得以发展,为“点状与团状”的分布特征。台湾岛也有大量书院修建,为“团状”分布。甚至偏远的新疆、黑龙江地区也首次出现了书院,但书院多为“点状分布特征”

——摘编自孙文学《古代中国书院的时空演变及重心推移路径》

围绕“中国古代书院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主题、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8月毛泽东指出:“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材料二   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高产卫星发射亩产粮食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的“神话”是生产关系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当时的口号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阳县跑马乡的党委书记宣布:11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这个生产队种的蔬菜,别的生产队可以随便跑来挖走。小孩子也不分你我的了,街上的小孩可以随便抱回自己家。

材料三   根据历史,可以划分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978年改革开放—1992南巡:经济高增,波动较大;1992—2001年入世之前:增长趋于稳定,处于调整阶段;2001年入世—2011年:黄金10年,工业化腾飞;2011年以后:新常态,经济发展动能转型。

——摘自《一文看懂GDP的分析方法》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1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A)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著作

内容简介

《氾胜之书》

总结了两千多年以前我国以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不仅总结了当时北方旱地的农业生产经验,也涉及南方的水田耕种方法

北魏

《齐民要术》

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是对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系统总结,标志着以精耕细作技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臻于成熟

《王祯农书》

是中国第一部兼论南北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农业因天时、地利等关系具有区域性,中国南北农业生产技术也有较大的差异,王祯在农书中注意对比异同,强调互相取长补短,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一部传统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生产技术两大内容。其中农政占了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重点论述农本、开垦、水利、荒政等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时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从不同角度得出三个历史结论,并作简要说明。(要求:围绕材料,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024-03-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