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郑观应说,外国银钱大多不足色,运到中国后按足银计算,造成中国无形中的损失。长此以往,由于大量外国银钱的使用,致使中国的金融市场被外国人占领,这让我们如何在商战中获胜?他说“中国如不自行鼓铸, 则其害正自无穷也”。他提出建议:应当“严订章程”,铸造的银元主币、辅币币值和外国钱的币值一致,成色一致,易于鉴别和兑换;外国银钱进入中国后则按照“外国公例”一律按币值九成使用,不得与中国自铸的银元通行。 中国如果能够这样铸造银元,“则自造之银日见畅行,外来之洋不禁自绝,……转移大局,莫要于斯”。

——改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1894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郑观应的货币改革主张。   
2024-05-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科学领域的“西方中心论”又称之为“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就是18世纪最先产生于欧洲、19世纪以来影响到国际学术界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观。“西方中心论”具体表现为人种学意义上的“种族优越论”、价值观念意义上的“制度优越论”、话语体系意义上的“文明优越论”,后来逐渐发生演变,不再是一种学术观点和研究视角,而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影响越来越大。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如德国史学家奥·施本格勒(18801936)、英国史学家A·J.汤因比(18891975)和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2004)都试图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5-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卷(押题卷)(一)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恒昌小组”被认为是新中国新国民诞生的典型个例,被称作新中国工人的“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

材料一 沈阳解放后,第五机械厂的一个生产班组,在马恒昌的带领下,通过技术革新加苦干,在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被命名为“马恒昌小组”。1950年9月,马恒昌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9月30日晚,毛泽东宴请全国劳模,接见了马恒昌。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

——摘编自何浩《新国民的诞生-以“马恒昌小组”为个案》

材料二 马恒昌小组提出“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内容节选如下:

1.团结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学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

2.师傅要带好徒弟,保证把所有的徒工提高到一般技工的水平。徒工要保证爱护机器,整理工具,不影响师傅们到点开车。

3.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

4.加强“四防”工作,保证全组机器和人身安全,爱护公物,克服浪费。

5.加强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摘编自《工人日报》(1951年1月17日)

结合所学知识,以“马恒昌小组·新工匠新国民”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2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献记载出处

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汉景帝)及太子(汉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成世家》

(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藏等,而免丞相、太尉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纷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馆奏:“所举贤良,或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在西汉前期治国思想的嬗代中,窦氏卒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代坐标,而绝非无足轻重。

——摘自虞云国《学史三昧》

结合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4-05-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二战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儿经波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在谈论欧洲一体化时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并不属于它。我们与之联系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并不能并入或同化。”

1951年,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将“舒曼计划”(欧洲煤钢联营计划)通报给英国外交大臣,英国方面当场回绝。

1959年,戴高乐模仿美国总统门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测”,提出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并不断对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

1961年,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因戴高乐反对而失败。

196212月,英美签署协议,美国帮助英国建设核澄提部队,由北约指挥。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

1966年,戴高乐再次拒绝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法国正式退出了北约

19694月,戴高乐退出政坛;10月,西德提出了新东方政策,想通过独立外交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1970年开始,法国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谈判转为较积极的态度。

19731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口占比统计


英联邦国内欧共体
195150%14.6%
196132%29.2%

——杨德华《英国从拒绝到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原因分析》等

结合材料,评述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宽扬中国历史“停滞论”,这种理论以西方为标尺衡量中国历史进程,认为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催化作用,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秋泽修二鼓吹“中国社会亚细亚的停滞性”,宣扬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格是停滞的、循环的、倒退的,要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必须打破循环,中国自身没有这种能力,只有依靠外力才能实现。

——摘编自赵庆云《中国历史“停滞论”辨析》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紧扣材料信息和主题,逻辑严谨,论证全面,表述成文)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一种原因”。当时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重镇、知名刻书中心;刻书既丰富多元,藏书家亦随之兴起。

——摘编自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5-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民主的流变过程中,无论民主一词是贬义还是褒义,其间都始终掺杂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固执地认为,民众是无知和愚蠢的,他们短视、自私并且冲动,容易受人蛊惑和摆布。亚里士多德就担忧民主政体推动平民大众胁迫富人,认为他们会仗着人多势众的优势,瓜分居于少数的富人的财产。到了近现代时期,民主长期被视为暴民政治、多数暴政的代名词,受到众多政治理论家的批评和厌弃。与之相应的是,代议制中的民主成分逐步壮大,最终民主概念被内化到代议制框架之内,再造为代议制民主的一部分。近几十年来,治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此时,公众不再满足于在周期性选举中参与投票,转而希望把民主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各领域。

民主三个阶段的流变比较

阶段
流变
本质内涵核心指向
民主政体政体类型之一最高权力归属
代议制民主涉及政治领导权分配的制度安排和政治方法实现利益满足
治理民主较为理想的治理形态和治理机制促进公众参与

——摘编自张君《西方民主流变的阶段划分、双层比较及其内在逻辑》

选取材料中整体或部分内容,就“西方民主思想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20149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5-1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是中国画的传习之道,也是伟大画师的自我成就之道。

“师古人”,要求绘画创作始终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与伟大作品相契相知,与千年传承绵延一体,这是中国艺术守正创新的根本所在。

“师造化”,一如古代伟大画师们,在绿水青山之间,领略天地造化的媸与妍,于聚散浮沉之际,感悟人间万象的常与变。他们感物兴怀,穷情写物,所以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画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切皆可摇荡性情。

“师吾心”,画为心印,画史亦是中国人之心史。面对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我们看到千岩竞秀、山高水长;展开许道宁的《渔父图》,我们顿感江山岑寂、地老天荒。伟大的画师们总将自己的情志化作风云万态、花草精神,将无限心事托付青史青山、野老渔樵,这也是“师吾心”的真髓所在。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画的传习之道对绘画创作者的启示。
2024-05-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名校高考预测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