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下表是不同视角下的“黄河文化”

考古学角度黄河流域诸多的文化遗存构成了中华文明“星空”中灿烂的“银河”
政治与国家形态的角度随着定居的农业文明阶段的到来,黄河中上游早期“国家”雏形诞生。周朝时黄河文化已由城邦国家过渡到城邑国家的体制
社会经济的角度中国古代大城市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灌区的分布具有密切联系,沿黄河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积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体系生成的角度黄河流域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互相争鸣,逐渐形成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一脉相承
文化传播的角度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在不同阶段形成多个文化中心,并由中心向周边传播,并与外部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广泛交流互鉴
革命历史角度近现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各族群体奋起抗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奏响“保卫黄河”的壮丽篇章。

——编自王海飞《论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与形态》


根据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任意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黄河文化”拟定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每一社会历史事件都不是彼此分离、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社会总体之中,如果把某一历史事件抽象处来,孤立加以考察,那么就无法领悟其真实含义。

——摘编自都本伟《思哲论史   哲史卷》

知识板块相关史实
中国古代史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推恩令、盐铁官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朝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四大名著
中国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世界史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大运河的开凿就是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下表为中国古代几个时期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概况及当时的漕运概况。

时期代表性城市城市发展概况漕运概况
隋唐扬州地“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漕运体系蓬勃发展
五代两宋汴粱以其转输中心的位置而迅速崛起,成为后周乃至北宋帝都之所在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繁荣发展
明清天津、德州、临清、济宁、淮安、苏州、杭州因漕运而使商业贸易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传统行政中心城市有很大不同的新兴运河城市体系大运河的重新开通和海运航道的开辟使江南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联接在一起,最终确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新漕运体系

——整理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现象源自材料,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是国际和国内环境的综合产物。中国各阶级从被迫打开大门到不同程度上的学习西方思想,到最后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把其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也印证了陈独秀的“主义制度好比行船底方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的努力,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这句话的正确性。只有选择正确的指导思想,符合国情的制度,并用其指导实践才能使一个国家实现真正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摘编自秦小琪《浅析中国近代思思文化演变历程》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   史学家刘宗绪指出:“广义地说,近代与古代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国际国内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很多,众说纷纭。然而,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却很少有异议,诸如现代化应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智能化、保护环境、政治民主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两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者对现代化内容的阐述中选取三点,就它们之间的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外交内容,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了解研究伟大思想家是人类不断认识自己和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孔子老子韩非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2022-09-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两幅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大运河的走势图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4-0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经济领域
·井田制瓦解
·京杭大运河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坊、市分离
政治领域
·动荡与变革
·推恩令
·行省制度
·君主专制强化
思想文化领域
·孔子、韩非子等提出自己的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红楼梦》《西游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先从三列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3-25更新 | 542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