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贵金属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1)材料一描述的是近代欧洲的哪一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Shortage)。

——摘自百度词条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黄金流入美国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分析推动贵金属流动的主要因素。
2019-05-08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三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2 .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A.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经济
B.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B.全球化使移民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全球化助长了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A.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
D.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B.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C.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D.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B.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近代上海广告业发展迅速
D.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7 .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
C.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
D.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
A.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
B.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
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
D.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属于哪个阶级;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BC5世纪,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个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1924年,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


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0 . 汉遇“七国之乱”,唐遭“安史之乱”,汉、唐时期的这两次叛乱体现的冲突是
A.神权与王权
B.皇权与相权
C.中央与地方
D.外戚与宦官
2019-04-23更新 | 294次组卷 | 20卷引用: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