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51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界才是占压倒优势地支持建设这支舰队的。他们既对在这种建设中能获得的利益感兴趣,而且也对这支舰队能用于帝国主义目的的服务及其血腥感兴趣。克虏伯的发展是严重依赖于政府合同的,因此,它也像其它的钢铁、造船和化学利益集团一样,有着直接的利润上的动机。但对建设海军的热情并不限于重工业部门,新兴的工业部门如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电气公司等……也是舰队的热情支持者。……使英国逐渐将德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工业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威尔逊在1917年4月参战演说中提出:做出这场战争的决定与不幸的旧时代的战争决定一样,人民的意见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尊重,之所以挑起与发动战争是为了迎合王朝中的一小撮野心勃勃的人们的利益,他们长期以来把人民视为走卒和工具……只有自由的民族才会将他们的目标和荣誉系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并将人类的共同利益置于他们的狭隘的利益之上。

——(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84-1989年的武装冲突和国际秩序》

列宁认为“当前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这个最高阶段,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业已超出单个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这一切促使大国竭力支奴役其他民族,去抢夺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和资本输出的场所。”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4页


(1)利用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英国逐渐将德国视为最危险敌人”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威尔逊和列宁关于一战爆发起因的各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予以评析。
3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表

朝代年份人口备注
秦朝2000万商朝开始形成长寿、多子的思想,青铜器上出现了“万年无疆”
“子孙永昌”的吉祥语。汉惠帝鼓励生育,规定民间女子15至30
岁未出嫁的,要罚款。汉代山西关中地区人口最为稠密,其次
是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长江以南的人口依然稀少。魏晋南
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开始赶上黄河流域。唐太宗要求地
方官奖励民间婚嫁,对无钱娶妻的人,亲戚和乡中的富人须予
资助,把“婚姻及时、鳏寡数少”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内容。
唐代户口黄河中下游最密;江南地区次之,关中地区,户口已
渐衰落;南方沿海地区,尚未很好开发,户口稀少。……元初
蒙古贵族、僧侣等又任意圈地为牧场,导致北方百姓大量南迁,
中国人口南稠、北稀、东南密、西北梳的格局,在宋元时代已
经形成,经济重心南移至此完成。明代重视开发大西南,鼓励
移民,云贵地区人口增长快。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废除了人
头税,此外红薯、玉米、蚕豆、花生等高产作物的传播、推广
和双季稻在江南地区的栽培,补救了粮食的不足,到了道光十
四年(1834年),全国人口首次突破4亿。
西汉2年5959万
东汉156年5006万
西晋280年1616万
隋朝609年
600万
唐朝755年5291万
北宋1110年
673万
1291年5985万
1403年6660万
清(乾隆6年)1741年14341万
清(道光14年)1834年40100万

材料二   265年,三国归晋,天下重归统一。人口增长,太康元年,达1600万人。但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出现八王之乱,黄河流域又成战场,关中大饥荒,大量百姓逃往四川、南阳、今湖北、湖南、河北。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流民和当地政府、土著发生大冲突,动辄死成千上万人。永嘉四年    1     ,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和瘟疫,中原白骨蔽野。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处于空前的大混乱、大屠杀和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至少有90 万人迁向比较安定的长江流域苏、皖、鄂、湘、川等地。从此,长江流域得到开发,经济水平开始赶上黄河流域。

——《中国历史人口管理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在明清时期快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魏晋南北朝人口南迁。
2021-08-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纺织业是英国最早建立手工业行会的行业之一。14世纪英国乡村毛纺织业生产关系的性质首先开始质变,部分呢绒商人将乡村分散的呢绒工匠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演变为英国第一批包买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行会控制下的城市毛纺织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英国手工业行会被迫在行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以求得生机。公会遂取代手工业行会,并以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形式重新组织公会内部的经济活动。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仅存在于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局部地区和个别部门之中,从未对占主导地位的小商品经济形成过真正的冲击。江南的盛泽镇商人之所以“蜂攒蚊集”,是因为产地商品集中,价格必然较低,而非商人已经控制了织匠的经济活动,否则后者完全不必“俱到此上市”。由此还可见,作为仍然是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的“贫者”,其人数当不在少数。很显然,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不可能对手工业行会的存在构成致命的威胁,手工业行会向公会的演变和行会生产关系的质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一直到19世纪,中国手工业行会依然故我,采取种种措施,竭力维护昔日陋规。道光三十年,长沙裱店条规明文规定帮工的工资报酬,严禁自行议价。

——摘编自金志霖《试比较中英行会的组织形式一兼论中国行会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之际中英工商业行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上半期中国手工业行会依然故我的现象。
2021-08-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查士丁尼之前,有过三次编纂法典的尝试,但是这些法典的内容依然过于庞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查士丁尼来说,统一法典的编纂与帝国其他的措施,都是其重新恢复和统一罗马帝国政策的一部分,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法律。因而,查士丁尼上台伊始,立即着手法典的编纂。公元528,查士丁尼颁布谕令,任命十人委员会,命令他们负责根据以前的三部法典以及后来一些皇帝的谕令,编辑一部新法典,并使之系统化。529,法典编纂完成,命名为《查士丁尼法典》。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财富。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据《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点。

6 . 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随着大国力量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对国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小题

1.英、法、美争夺国际联盟控制权的斗争结局表明(     
A.美国经济实力不如英国B.国际关系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
C.美国不热心欧洲事务D.英法结盟对付美国
2.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我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     
A.美国重视自身安全B.美国要充当世界警察
C.美国要维护世界和平D.美国要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3.现代国际关系中仍然带有冷战时期雅尔塔体系的某些历史特征,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体现了大国意志和强权政治色彩
②是苏美两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世界格局的划分
③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有一定的进步性
④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的结束以及苏美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4.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却又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2003年美英绕过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说明(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在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前无能为力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5.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这一“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的对抗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6.回顾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以下哪些因素具有这些作用(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经济力量的消长
③军事实力的变化   ④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4-03-0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7 . 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各种文明共存和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回答小题。

1.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他们都(     
A.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D.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2.关于欧共体与欧佩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B.都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都是西欧国家为恢复经济和持续发展而建立的
D.都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大国对本地区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3.20世纪下半叶某种产业的转移情况如下图所示:日本→韩国、我国台湾、香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这种产业是(     
A.资本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技术密集型产业D.服务型结构产业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主要有(     
①西方国家普遍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②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经济举措
③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④国家间普遍实行了自由贸易
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5.新加坡和韩国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两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是(     
A.制订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目标B.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D.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6.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应该是(     
①区域经济集团化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控制区域经济集团化
②两者相辅相成,有排斥因素但主要是相互依存的
③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
④发达国家对全世界进行新一轮的经济扩张
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
2024-03-0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这一时期,我国维护国家统一出现了打击分裂势力与反击外来侵略相结合的新特点。下列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评述正确的是
①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为中国谈判和签约创造条件
②谈判正值噶尔丹引兵内犯,中国作出重大让步
③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④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签约
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2-04-07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安吉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

时间大事
1600年英国女王特许成立,采取了“单次航海”制度(见注),临时色彩深厚。
1657年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17世纪晚期控制亚洲棉、丝织物贸易权;直接代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战争
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控制了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独占权;开始对华大量走私鸦片;垄断北美茶叶贸易权(后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
1813年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剥夺其商业职能,政治和管理权再次延长20年。
1858年受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委托殖民统治权被剥夺。
1871年公司解散。

——据【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营业资本之兴衰》等编制

注:在每次出海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

材料反映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全球化浪潮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结合所学的世界近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0 . 在二战的某场战役中,一座火车站7天内在攻守双方间13次易手;防御方曾为守住一幢大楼而顶住了进攻方58天的反复冲击;进攻方从9月13日到26日,几乎每天伤亡3000多人。以下对该战役的评述正确的是
A.苏联红军和德军分别是该战役中的攻防一方
B.该战役后德国被迫与盟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C.该战役在苏德战场上的地位与瓜岛战役相似
D.是苏德战争中最激烈也是二战的转折性战役
2022-04-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