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日本(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D.谋求中日关系的对等
2024-02-20更新 | 343次组卷 | 57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一零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
A.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B.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
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D.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
2022-06-01更新 | 282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2021-08-21更新 | 283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9年8月北京市海淀重点中学 高二(历史)开学考
4 .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国民革命统一战争的建立
C.南昌起义的爆发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021-08-16更新 | 48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9年8月北京市海淀重点中学 高二(历史)开学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而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还应当指出,16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闻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因商业资本的集中,在运河沿线,有临清、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长江和珠江沿线,有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沿海则有天津、上海、厦门的崛起。在社会上,传统的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当时,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江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商品交易市镇或专业市镇众多,市镇中商贾林立,商品远销四方。这就把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出现了富裕手工工场主和贫穷的雇工。

——摘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大约1300年,欧洲就出现了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所说的“商业革命”。两个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又有力地刺激了商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的衰落和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西欧商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表现为:从贸易范围看来,商业贸易从狭隘的地中海沿岸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其实贸易中心地转移并不仅仅指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它还应当包括贺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的转移:从伊比利亚到西欧大西洋沿岸及低地国家最后到英国。

——韩永飞《西方民族国家的动力: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这部法典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哪个区域的古老文明?
A.B.
C.D.
2020-08-14更新 | 382次组卷 | 2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一零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4年12月,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养病期间,通过走亲访友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一文。下表根据该文列举的一个佃农家庭一年收支情况整理而成(单位:银元)。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收入支出
稻谷72生活80.96
喂猪40生产72.8295
其他35.72其他12

①反映了农民强烈的斗争精神②说明农村存在入不敷出现象
③数据较为全面并且具体细致④体现毛泽东注重实际的作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近代以来,英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集聚以及人口流动,为传染病疫情大规模爆发提供了条件,使传染病成为威胁英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霍乱在1831—1832年第一次袭击英国,并在以后多次袭击英国,导致大量英国人死亡。英国经过争论和妥协,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法案的重要条款如下:

序言:法案目的是改善城镇卫生条件,并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把这些城镇和地方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清洁置于同一地方机构管理和控制之下。

第七条:法案规定至少十分之一纳税居民申请的城市、城镇、自治市镇、教区,或者在确定的边界内通过国家统计发现,至少连续七年死亡率超过国家城镇死亡率平均水平的地区,中央卫生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卫生监督员开展卫生调查,检查地方的下水道、排水、供水、死亡居民埋葬情况以及各种居民卫生条件。

——摘编自胥志刚《试析19世纪50—7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管理改革》

材料二   1946年11月6日,英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的国民保健法案正式出台,要求建立一个新的医疗健康卫生体系,实现国家医疗资源根据需求合理地配置,以及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在内的1545家市政医院和1143家志愿医院被政府当局收归国有,统一在卫生部的领导之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人口状况,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法案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改变了传统医疗卫生资源的格局,使中央和地方的医院能够在卫生部的领导之下,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医疗资源网络,保障英国民众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编自孙赛《英国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案研究》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英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对英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不同时代的人对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所谓联者(与外国妥协),又非平时结之,不过临时而哫(阿谀奉承)之。”认为李氏并非全然不知“以夷制夷”的不妥,皆因危若累卵的政局,“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时也”。同时批评李鸿章洋务、军事及外交失败,关键在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事,不知政治之本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12月)

材料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称李鸿章外交犹如汉奸之变相。1907年,《民报》刊发大幅讽刺性政治漫画,并在画下注明“过去汉奸之变相”,李鸿章赫然在列。1918年费行简以秦桧“卖国”比拟李鸿章,称“俗论拟之为秦桧,子不敢议其过刻也”。

——摘编自《民报》、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陆相关著述有梁思光的《李鸿章卖国史》(1951年),胡滨的《卖国贼李鸿章》(1955年),章回主编的《李鸿章》(1962年),王天奖、李国俊的《尊孔派和卖国贼——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1976年)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李鸿章“误国”“卖国”论题展开了学术理论辩驳。欧阳跃峰认为李氏“和戎”外交(与外国妥协)是在对中外大势及敌强我弱清醒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谨守条约”并不排斥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且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林璧属认为,评价李氏的标准歧异导致评价结论歧异,近年李氏研究过程中渗透着情感因素,其结果导致李氏外交行为的责任难以评判,历史评价的普遍性原则没有得到尊重。

——摘编自盛海生、欧阳跃峰《百年来李鸿章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李鸿章外交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政治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对李鸿章外交看法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5-14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正确使用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胜(中山靖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喜好女色),有子百二十余人。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御乐声色。”赵王亦非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班固《汉书》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金缕玉衣,也就是诸侯王墓出现了只有皇帝才能穿的殓服——金缕玉衣,由此,得出“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的结论。

——王凤杰、刘航《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材料四   卢兆荫先生指出“在文献方面,《汉书》中只见‘玉衣’‘玉柙’,未见关于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的记载。根据卫宏《汉旧仪》载,不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他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东汉时期才形成严格的玉衣分级使用制度。此外,考古发现的西汉中晚期诸侯王及王后墓中,出土了许多金缕玉衣残片,可见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王也是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入葬的。因此,刘胜所处的西汉中期并未形成严格的玉衣使用等级制度,其死后使用“金缕玉衣”并不违制,因而不能说明“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

——摘编自佚名、杨一凡《浅析“金缕玉衣”在教学中的运用》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能够证明西汉时期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理由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说说在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0-05-14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