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近代西方列强对华进攻的总目标是:拆除先前屏障,将“华夷之辨”改为西方“规范”,将中国纳入西方世界的总秩序。针对这一目标,西方列强采取的交互式手段是
A.恐吓与侵略B.战争与条约C.商品与市场D.外交与贸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在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学发展中,有这样一副对联“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对古代中国文学进行了描述。它反映出古代中国文艺
A.因时代发展而各具特色B.因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
C.因社会需要而推陈出新D.因政府提倡而各领风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文中写道:“(隋唐以后)中国人笃信教育,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受教育是通向由政府给予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于青年人头脑中的狂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这一现象
A.使兴学重教成为社会风气B.促进了文化广泛传播和发展
C.推动了私学合法地位确立D.堵塞了门阀贵族人任的途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加重;明宣宗时,内阁有票拟权,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有行使公文的职能。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皇权日趋衰弱B.内阁与丞相制一致
C.内阁取代六部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这个多边国际舞台上,牢牢地把握和平外交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和平外交的姿态。依托印度和缅甸作为万隆会议的发起国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的双重身份,共同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话语的传播和实践;充分尊重亚非国家要求和平、要求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强烈诉求,积极回应周边国家的期望和关切。由此,新中国向国际社会尤其是亚非国家充分展现了敢于承担国际责任和发挥大国作用的国家形象,有力地改变了西方舆论对新中国的妖魔化。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与亚非国家“同”与“异”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7 . 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走向胜利,在今后的革命与建设中“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中国应独立于任何外国势力。这一主张
A.有助于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B.反映出国民谋求国家独立的呼声高涨
C.不利于中国外部环境改善
D.阻碍了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贯彻与执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毛泽东曾在1938年5月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哪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毛泽东发表这一言论意在
A.肯定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价值B.阐述相持阶段对日作战的方针
C.宣扬中共东北抗战的历史功绩D.批评正面战场的消极抗战态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出了“讲求有用之学”“讲求实学”的同时,确立“不废经书”为科举改制的宗旨。刘坤一的这些建议旨在
A.顺应政治现代化趋势B.促进传统文化近代化
C.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抗拒学习西方的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