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是迄今所知有关英国咖啡馆最早的绘画。这幅1674年的木刻画来自保罗·格林伍德的一张“让人清醒并有益健康的咖啡饮品的优点”的广告单页。这表明
A.全球物种交流不断加深B.东西方商贸往来扩大
C.异域文化影响日益凸显D.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
2 . 1919年《每周评论)刊文指出:“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一主张
A.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C.否定了新文化运动成果D.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
2021-04-26更新 | 39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优待重用老臣,封陈平和周勃分别为左右丞相,大力安抚刘氏宗室、诸侯,使他们承认文帝的统治,把自己亲信安插在中央要害部门,这样就协调了三部分人的关系,从而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文帝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废除了汉律中沿袭秦律而来的如肉刑、株连刑等“不正之法”。此外,文帝继续“与民休息”,田租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再到“除田之租税”,徭役也减为“三年而一事”。汉文帝还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很快就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针对南越、匈奴等边境少数民族问题,汉文帝与南越谋求和平,使其在不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设置属国,接受汉朝统治;而对匈奴则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积极和亲,另一方面加强防守,令匈奴无隙可乘。

——摘编自艾声《汉文帝与“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改革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道:“每天都有一个节日,以便至少每天都有一个行政长官代表城邦公民向某个神或半神献祭,以体验城邦的神圣性和荣耀感。”这一设想有利于
A.实现思想大一统B.增强城邦的凝聚力
C.凸现人的个性化D.摆脱政治的宗教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8年,东北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同志认识到加强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他主张应“取消帝国主义的经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以公营企业为骨干,领导私营工商业,发展合作社事业”。为此,他特别强调要“严格区别地主的封建性财产和民族工商业者的资本主义财产”,对于前者应采取“没收后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而对于城市中的工商业,则应采取“保护的政策,确保私营企业主的合法经营权”,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持革命战争”的目的。王稼祥提出的城市施政纲领还涉及到政权民主化工作、科学教育工作、文化创新工作、环境保护工作、城市房屋工作等诸多领域,由于城市改革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他认为“必须有周密计划,慎重步骤与妥善办法”,才能使城市“从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的旧城市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新城市”。

——摘编自徐泽浩《王稼祥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稼祥城市工作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稼祥城市工作思想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又于公元前117年分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为齐王、燕王、广陵王,分别定都于今天的临淄、北京、扬州。这反映出
A.大一统局面得以实现B.宗法制度仍得以延续
C.分封的原则发生改变D.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以来,专业史家倾向于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不同国家来考察。近年来,更多史家改采以跨区域、大陆、半球、大洋和全球为单位的历史研究法,这被看作是当前史学的全球转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合作趋势加强B.反映了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
C.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D.基于世界文明交往和互动的深入
8 . 英国学者指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的征服者大肆屠杀当地的原著居民,使得大片农田撂荒,生长出了相当于法国面积的森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大量吸收,导致全球气候变冷。该学者的观点意在说明
A.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客观进步性被忽视
B.殖民扩张致使被征服地区的气候变化
C.新大陆的发现助推全球环境不断改善
D.美洲社会随着气候变迁到灭顶之灾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罗斯福的东亚观是:战后,日本将沦为战败国,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将是对地区稳定的主要威胁,其他国家或者尚未独立,或者难以发挥中国将起到的稳定作用,中国将成为一个能够在东亚地区发挥稳定作用的国家,并可以平衡战后苏联势力在东亚的扩张,假以时日,东亚地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美国需要全面介入东亚地区事务,确保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开放。杜鲁门作为罗斯福的副总统而继任总统,最初其东亚观有着深深的罗斯福烙印。但是随着美苏冷战的爆发,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中异军突起,美国也越来越从共产主义扩张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革命的胜利。罗斯福通过以中国为中心的力量均势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政策则日益被边缘化。在抵制苏联势力扩张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前者开始凸显为主要战略目标,并逐步发展成在东亚地区全面遏制苏联和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李少丹《二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的东亚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罗斯福相比,杜鲁门东亚观的变化,并说明其对5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才干的绅士及“事业家”,他反对脱离实际的中世纪的教育内容,着重实科教育,所订的教学科目有阅读、书法、语文、地理、算术、几何、天文、历史、法律、自然科学、簿记等。这一主张
A.反映了文艺复兴张扬“人性”B.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强调了受教育者的均衡发展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