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以下为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
时期代表人物特征
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盛唐李白、杜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中唐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杜牧温诗绮丽柔糜,李诗晦涩

A.表明唐诗由最初繁盛逐渐走向没落
B.推动了唐朝科举取士重视诗词歌赋
C.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D.凸显了唐朝在文艺领域的巨大成就
2022-01-0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021-11-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一致评价是()唐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当代冰雪红豆《七绝大运河》“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A.耗费国力B.激化矛盾C.加速隋亡D.促进交流
5 . 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开学,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第二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学堂的兴办
A.体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嬗变D.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谏议制度

材料一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材料二 唐代谏议渠道是比较丰富的,面谏、廷议、章奏、封驳、诗谏都成为实现谏诤目的的手段,特别是投匦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谏议制.度……所谓“匦”,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而投匦制度也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武则天这四匦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匦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繁琐,可以不予受理……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唐,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郎、补阙、拾遗,官职由三品到从八品,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议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

——据刘松柏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
7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经常与百姓聊天说故事,写了诗就念给老婆婆听,如果听不懂就修改,直到老婆婆能够理解,他的诗被写在学校、画舫和庙宇的壁上。一位歌女曾对客人 说“你不要以为我只是个卖歌跳舞的女孩,我会背颂白居易的《长恨歌》呢!”这折射出
A.唐代诗歌呈世俗化趋势B.唐代社会文学底蕴较好
C.《长恨歌》一诗家喻户晓D.白居易田园诗人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天问》有云:“列击纣躬,叔旦不嘉。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从这段材料可以读出的信息有
①描述了武王伐纣的情景   ②该诗的句式较为灵活
③反映作者大胆怀疑精神   ④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 .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尊儒成为加强集权的重要措施。以下属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尊崇儒术的是
A.“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B.“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C.“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D.“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10 .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021-06-08更新 | 12041次组卷 | 92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