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渗透儒道思想理念
C.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体现官僚政治特征
2024-02-22更新 | 441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景德镇“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这些从事瓷业的佣工很多来自外地,在景德镇没有田地,时称景德镇“皆聚四方无籍之徒”。由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景德镇地区(     
A.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汉时期,国家对官吏的约束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据相关记载,这一时期对官吏的婚姻约束大致存在三种情况:其一,赘婿不得为吏;其二,外籍郡县长官不得在为吏之地娶妻为舍;其三,官吏在工作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归家或与妻子同居于官舍。这些举措(       
A.确保了行政效率B.消除了贪污腐败
C.杜绝了地方割据D.加强了专制集权

5 . 据考证,汉代史书中“愿下有司议”“愿以臣言下公卿议”“愿下公卿议”等记载屡见不鲜。如东汉时有大臣提出“愿下公卿,平(评判)援(马援)功罪”,皇帝最终听从大臣评议结果,为马援平反。 上述现象(     

A.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B.有利于弥补皇权专制的弊端
C.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体现了三公权力的起伏不定
6 . 岳麓秦简记载:“殴泰父母,弃市;奊訽詈之,黥为城旦舂。”意思是殴打祖父母要被在闹市处死刑;辱骂祖父母要被在脸上刺字,男犯人要罚去筑城,女犯人要被罚舂米,“城旦舂”的执行为无期。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平民劳役繁重B.法律制度繁杂C.律令的儒家化D.保护弱势群体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张骞 出使西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陆交通线上外贸最多的商品是丝绸,但据唐朝经济状态分析,华方丝路贸易应当是丝绸、瓷器、茶叶三位一体。茶叶加入当在中唐以后。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了初唐时期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且成功地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安史之乱后,朝廷为了固边急需大批马匹,多次以茶、丝万计易马万匹。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明清时期, 茶叶流通中出现了赊买赊卖和预付货款两种情况。茶叶的赊买赊卖多发生在茶商之间、茶商和消费者之间,明朝前期茶商将大量茶叶运抵边境地区,一时难以出售,便赊给当地居民。茶叶的预付货款则是先付款,然后才得到茶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茶园户和茶商之间,成为茶商控制茶农和茶叶生产的一种手段。如在浙江,“种茶者,多由入山办茶之经纪付给资本,足以敷其茶造收成之用”。在福建武夷茶区,茶商“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预付货款的茶商实际上已经朝包买商的角色演变。这一时期,茶叶不仅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有国际市场。18 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价值银400万两。

——-摘编自陈祖桑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茶叶贸易兴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年),由云南土司进贡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途中经过河南巩县,在《巩县志》中留下了记载。由此可见,在当时
A.云南已大面积种植玉米B.河南地处南北交通要道
C.新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D.北京农业生产非常滞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包括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会对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与挑战。不同时期的政府、社会乃至个人,都对公共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材料一 《论语乡党篇》载: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一天,“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传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则阳》)。《墨子》不仅记载了力学、光学、声学等科学原理,还在《备城门》《杂守》等提出防火措施,既有设置、建造的具体要求,又有明确的数字规定。“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天工开物》在记载生铁和熟铁生产工艺和煤矿开采的同时,还记载了预防瓦斯中毒和顶板事故的技术。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智慧》

材料二   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可能危及国家、社会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危机事件,在古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灾荒。……“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淮南子》)“民未邦本,本固邦宁”(《资治通鉴》)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宋史·道学传》)等贯穿于历代救荒思想之中,……我国古代报灾制度始于秦汉时期,发生灾荒时,地方官吏必须如实上报灾情,逐级上报、直至中央,……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认为人事能影响天意,从商代的巫术救灾,到西周开始重视灾后救助,再到春秋战国之后积极防灾减灾,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昂扬精神,认识到救灾成效取决于政府与社会应对是否得当,强调“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摘编自夏一雪、郭其云《我国古代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

材料三   西方文化建立在科学和法律两大基础之上,这种行为文化可追溯到犹太教“摩西十诫”两千多年来对西方人的主流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影响力。西方文化表现为对安全规章和安全制度遵守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人们普遍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处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其心态可以描述为是一种主动的“我要安全”。……日本家庭每年都进行紧急逃生演练;日本人每到一处新的环境,首先观察默记紧急出口位置,……美国和日本的行人与司机……已经形成一种自觉,哪怕在没有车辆行人和交警的情况下,行人与司机也遵守交通灯的指挥。

——摘编自王兆善《中西方生命价值认识与安全文化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危机处理的思想内容及中国古代社会危机处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面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差异有哪些?并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2-01-20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