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武昌起义后,时人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D.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
2 . 对于原产美洲的南瓜,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有学者则通过大量地方志出现南瓜名字的时间和地区分布指出,以京冀为中心的北方地方志关于南瓜的记录普遍早于南方。学者的研究很可能是用来说明(       
A.南瓜原产于中国本土内陆B.《本草纲目》属于历史伪作
C.南瓜由民间贸易传入东南D.官方使节往来推动南瓜传入
2023-12-0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料记载,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聚江南诸郡船只于长安广运潭中,陈列各郡所产的贡物宝货与漕粮,这些贡物宝货中以“绫锦”为主。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江南地区丝织业发达
C.国家税收依仗于江南D.运河沿岸经济的繁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

史料二   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7月30日,西班牙船队抵达洪都拉斯北岸海外的瓜纳哈岛。在这里他们碰到一条又长又宽的独木舟,上面有二十多个桡夫和好几个像是商人或船主或酋长(家属)的男女乘客。“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

史料三   西班牙宫廷编年史家德奥维多在1532—1557年写成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描述了今尼加拉瓜地区的可可栽培:“他们在可可树行间也栽种其他树……它们长得高大,大小尺寸是可可树的两倍。它们保护可可树免遭太阳暴晒,用它们的枝叶造成一片绿荫。”

材料二   7世纪时,玛雅人在中美洲开辟建立了可可树种植园,以便集中栽培、管理、养护、收获。

11世纪时,玛雅人开始把可可豆用作计数的工具,并把可可豆当成钱币使用。

13世纪,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征服了玛雅人,并强迫玛雅人用可可豆向他们纳税。

1502年,哥伦布从中南美洲获得了一些可可种子(即可可豆)并带回西班牙。这是可可(豆)首次进入旧大陆的欧洲。

1528年,征服阿兹特克帝国的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最早把印第安式的巧克力饮料带到欧洲。

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将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今属赤道几内亚),后来又从该岛传入非洲大陆。

18世纪时,英国人发明了一种安装在船上的微型玻璃暖房(温室),用以保护这些长途海上运送的可可树苗“盆景”(由于可可种子/可可豆在收获两周后会丧失活力,可可栽培在全世界的传播主要靠移植树苗或幼树)。一个暖房可容纳100~150株一年树龄的树苗。

19世纪时,可可树苗专用微型玻璃暖房曾广泛使用。

可可树的种子可可豆含有50%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是制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今天,可可栽培已分布于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生产国有加纳、巴西、科特迪瓦、喀麦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厄瓜多尔,其可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主要消费国则有美国、德国、荷兰、英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成为一个正逐渐兴起的可可消费大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可可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可可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5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自平湖南,诸州皆置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多与长吏忿争,常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须与长吏联署,文移方许行下。”这说明宋代(     
A.地方割据,相互争斗严重B.重文轻武,文官位高权重
C.强干弱枝,行政效率低下D.分权制衡,中央集权加强
2023-11-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     
记载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冬官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7 .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据此推知,该税制(     
A.改变了旧有的赋税征收标准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计亩征银
C.使人民的税收负担大为减轻D.废除丁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史诗》(四)“通往雪松林之路”中记载:吉尔伽美什攀登上山巅,以小麦粉献祭山峰之神。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史料三   下图为现藏于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的距今4000多年的古埃及小麦石雕

材料二   公元前6000年前,苏美尔人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古埃及人把啤酒作为礼品赠送给官员或用于祭祀活动。

公元前48年,凯撒将啤酒传统酿造技术带到了欧洲,但被视为野蛮民族的饮品。

公元4世纪,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

1516年,德意志颁布《德国啤酒纯酒法》,规定啤酒只可以用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酒类法律。

16世纪,英国啤酒馆的数量急剧增加,酗酒和治安案件激增。

17世纪初,荷兰、英国人把啤酒技术带入了美洲新大陆。

1773年,库克船长率先在澳洲酿造啤酒。

1830年左右,德国将啤酒新技术传播到全世界。

1903年,英德合资创办“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即青岛啤酒厂前身)。

1923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政变”,后失败。

20世纪,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啤酒。

20世纪80年代,青岛啤酒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

21世纪,啤酒产量居世界酒类饮料之首。

——以上材料综合改编自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啤酒史话》、青岛啤酒博物馆展出资料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发展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17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9 . 清代《刑案汇览》记载:王潮栋因恨其弟王潮相不肯借钱,持刀赶砍。其父王起将王潮栋拉回,缚其手,并予斥骂,王潮栋回骂,王起气极,命王潮相协助,将王潮栋活埋致死。此案处理结果是:王起虽为主犯,但因身为死者之父,“勿论”;王潮相助父致死其兄长,虽属从犯,但系以幼犯长,按律拟斩。这一案件审理结果反映出古代法律(     
A.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威B.实施中存在舞弊的漏洞
C.注重通过犯罪细节定刑D.律令儒家化的色彩明显
10 .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李绅所作《悯农》诗2首,应是在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悯农》诗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将实物税改成了货币税,实行□后农民的困境。□所代表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均田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