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据《嘉兴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嘉兴地区“比户以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举家聚哭”;此外,当地还形成了“蚕关门”和“蚕开门”的风俗,即在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直到采茧时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由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C.迷信思想影响社会生活D.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记载,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学者们对科举考试试卷选本中优秀诗文进行圈点与品评蔚然成风,诗文评点也成为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全新体裁,并涌现出了吕祖谦、谢枋得、刘辰翁等一些评点名家。这些现象的出现(     
A.与主流选官制度引发的文化需求相关B.表明主流文学体裁发生改变
C.缘于文学艺术作品世俗化倾向的显现D.反映了文人雅趣与市井风情
3 . 汉朝重视户籍登记管理。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载,汉初颁布的“自占书名数令”中有“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令到县道官,盈卅日,不自占书名数,皆耐为隶臣妾,锢,勿令以爵、赏免,舍匿者与同罪”的规定。据此可推知,汉初(       
A.户籍制度完备B.基层管理日趋严密C.法律极为严格D.统一局面得以巩固
4 . 如表是关于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时间内容
洪武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职卑位微”,“帝方自操咸柄,学士鲜所参决”。
永乐时期内阁学士的品秩不高,但他们经常能参与对重大政务的研讨,甚至对于六部的要政,也可以在御前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
洪熙至宣德时期内阁学士逐渐担任了代替皇帝草拟诏令敕浩的工作,还负责起草批复奏章的“票拟”任务;后期的大学士有些兼任尚书之职,六部尚书有事一般先请示内阁大学士。
A.内阁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B.法定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
C.内阁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D.决策权和执行权逐渐合一
2023-12-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左传》记载:成公七年(前584年),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楚共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申公巫认为“不可”的主要理由是(       
A.贵族争端难以得到解决B.旧有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封地变动影响楚国安全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6 . 如表是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的记载。据表可知(     
时间版本记载
1899《东洋史要》自五口通商以来,罪徒多受雇于外船。冀免被捕……有挂英国旗之商船名亚罗号者,清廷官员捕清人十二名以去,香港知事巴笃斯怒,诉于两广总督,不得要领。
1911《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广州绅民自三元里决战后,与英人积嫌已深……英人以条约为词,数请入城,不得;(叶)名琛益自负,凡遇交涉事,驭外人尤严。
1933《新亚教本·初中国史》原来鸦片战争,粤人受帝国主义压迫,最先感觉苦痛……英人终不肯罢休,为要完成他的东方侵略政策,便借端开衅。
1937《开明中学讲义》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者已看破了中国的弱点,便处处挑衅。中国虽受帝国主义的武力压迫,缔结了不平等条约,但政府与人民的排外倾向,并不因此而衰退。以此之故,当太平天国及捻回之乱发生时,又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事情。
A.历史记载随着时代发展趋向全面B.时代观念变化影响历史教本表述
C.教科书编者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D.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未形成定论
7 .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远古部落名)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曲):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C.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D.神权政治色彩明显
8 . 武昌起义后,时人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D.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
9 . 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进行考订,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由此可知(     
A.实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靠
C.西汉政府重视史学研究D.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必要条件
10 . 古籍中多有关于东周时期县的记载,如《左传》中“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国语》中“骊姬请使申生居曲沃以束县”、《战国策》中“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这说明当时(     
A.变法风潮导致行政区划变动B.兼并战争巩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官世禄制D.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尚不成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