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公羊传》是战国时期公羊高阐释《春秋》的著作。《公羊传》倡导“大一统”,主张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由研究《春秋公羊传》而形成了“春秋公羊学”。

材料一 春秋公羊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之后衰微。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大转变露出苗头的时候,春秋公羊学又出现了。春秋公羊学两次兴盛分别出现在中国社会两次大转变时期,汉初出现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一次大转变的结尾,清末出现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二次大转变的开头。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的先进人物,如魏源、龚自珍都提倡过春秋公羊学。到“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更是以春秋公羊学为他的“变法”理论依据。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春秋公羊学的精神是“改制”。康有为复活了所谓“公羊三世说”:“孔子生当据乱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欧美大变,盖进至升平之世矣。异日大地大小远近如一,国土既尽,种类不分,风化齐同,则如一而太平矣。孔子已预知之。”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材料二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大家,他在《春秋繁露》中说:“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他认为道是不能改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1)简述中国历史上春秋公羊学形成至第一次兴盛的时代背景。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与董仲舒相比,康有为对于春秋公羊学的解释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乡村底层走上权力巅峰的明太祖,对荒政破败与王朝衰亡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体会,洪武元年(1368年)就曾明确告诫臣下:“恤其……恤其幼……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在频繁实施赈恤的过程中,明初荒政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一,将救荒的行政权力统一集中到户部,使户部担负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的职责。其二,明确了“不拘时限”的报灾之法、“勘灾既实,尽与蠲免”的蠲免之法、“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与”的赈济标准和“务使饥民切沾其利”的赈济原则。其三,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并实施救助,构筑了“遣御史巡行以广耳目”的监察网络和者民报灾制度,制定了严厉的灾荒行政奖惩政策。有效通制了官员在荒政中的懈息和责任推却等行为。

——摘编自杨乙丹、卢勇《明代灾荒赈贷制度探析》

材料二   为了吸纳社会资源,激励社会各界踊跃投入教灾工作,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捐资者、经募赈款(物)者、办赈出力者、防灾御灾有功者等方面的激励、奖赏举措,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灾荒救助的奖励体制,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一些因应时代的权变。在救灾奖励制度的贯彻实施过程中,由于整体权力系统效率低下,特别是公权私用痼疾无孔不入,加之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国民政府的灾荒救助奖励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武艳敏(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救灾奖励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赈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救灾措施与明初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2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鲁国的朱家,是汉高祖同时期人。鲁国人都喜欢讲儒术,而朱家却是以任侠闻名。先后被他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人,其他一般人被救的无法计算,但他从不自我夸耀。凡是被他救助过的人,他都尽量避免与他们见面。他救济人,总是从最贫困的开始。三他家中没有任何多余的钱财,穿的衣服又破又旧,每顿饭只吃一样菜,出门坐的是牛车。但是他奔救别人的危机,超过了自己的一切就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等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了,他却至死不肯与季布相见。函谷关以东的人们,无人不企慕他,希望和他交朋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1)根据材料,概述汉初游侠的特点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游侠之风盛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