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锡鸿(?-1891),字云生,广东番禺人。他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他考取举人后做过郭嵩焘的幕僚,镇压过农民起义。1876年,由于郭嵩焘的提名,刘锡鸿就成为了一名外交官,跟随郭嵩焘出使英国。但是,他对郭嵩焘只提名他为参赞而不是副使十分不满,这为他俩后来的交恶埋下了隐患。

刘锡鸿在使英期间有过很多私下感叹,如以前都说英国人是岛夷,“惟知逞强,无敬让之道”,现在才发现人家“上下同心,以礼自处,顾全国事如此”;“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街市往来,从未闻有人语喧嚣,亦未见有形状愁苦者。地方整齐肃穆,人民欢欣鼓舞,不徒以富强为能事,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观其议会“各出所见,以议时政……务适于理、当于事而后已……而举办一切,莫不上下同心,以善从之”;“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然而私下里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倾慕不已的刘锡鸿却受朝中守旧权贵之命监视郭嵩焘,不断密告其要“以夷变夏”图谋不轨。并在公开场合猛批郭离经叛道,破坏纲常。他声称:“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摘编自刘锡鸿《刘光禄遗稿》《英轺私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锡鸿“矛盾”表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锡鸿的“矛盾”表现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3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荣矣哉建设新政府,耻矣哉不建新政府”“急矣哉建设新政府,危矣哉不建新政府”;同时,留日人士江天铎在其《政体进化论》中大胆预测“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可见,他们
A.学习日本建立民主政府B.都主张变革国家政治制度
C.主张以革命推翻旧制度D.将民族主义作为政治目标
3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刑楚、猃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帝编纂《大义觉迷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的民族观,并指出“我朝”“疆土开拓广远”的意义。
2021-12-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北江中学等九校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樵(1104-1162)早年曾立志“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深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但不明诗书之旨;“儒生”通诗书之旨,却是不认识田野里的东西,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治学上,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总序》开篇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郑樵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自己的批评是为了“开学者见识之门户”,是要打破当时学术界中“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郑樵学术成就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樵的学术贡献。
2021-05-18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2021-01-29更新 | 475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6-11-27更新 | 295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