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3-06-15更新 | 129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度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官僚之家,幼年丧母,个性刚强。少年时代曾在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鸪的指导下学习和钻研王夫之和黄宗柔的著作。自1885年起,谭嗣同多次离家浸游,十年时间足迹遍及十余省,不但大开眼界,还结交了不少维新志士。1893年,谭嗣同在上海结识英国人傅兰雅,购买了大量外国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科学译著。1897年,谭嗣同写完《仁学》,系统地阐释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他在书中说道:“数千年来,三纲五常制惨祸1毒,由是酷焉矣!”,他说“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延及今兹,方俞剧矣!”他认为,伦理关系就要像“朋友那样”,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1899年该书由梁启超代为出版。

——据王建华《谭嗣同传》、李侃《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021-04-15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四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3 . 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理中有主观规律性的意义B.其认识的对象是气
C.穷理是格物的内容和目的D.格物是致知的前提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30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