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近代中西方城市化

在西方,大工业造成了近代大城市、新城市的产生,其主流是工业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诞生了近代城市规划。英国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其标志着近代城市规划的兴起。自此,中央政府通过立法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在必要时予以强制执行,地方政府则在相关法案授权和中央财政支持下开展城市规划实践。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商人来华、农民进城经商的城市化,其主流是商业城市,并仅限于几个开埠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即使有工业带来的城市化,也仅限于外资工业、军事工业。与西方的新城市开发规划比较,中国即使同一城市的新市区规划也互不相干,无城市的整体性可言。无论是欧美人租界、还是日本人的铁路附属地以及中国人的商埠区(济南市)、新市中心区(上海市)规划建设,虽然具有不同形式和表达方式,但都体现出各自心目中的政治意图和对欧美城市意象的追求及向往,包括古典的、近代的、殖民式的等。

——摘编自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城市化所折射出的中、西时代特征。要求:依据材料和题目要求提出一个论点,依据论点进行论述(分别概括近代中、西城市化的特点,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据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俄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使俄语词汇不断丰富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自古以来,中国民族多元一体。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边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感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利的和谐意识》


(2)依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3)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2021-02-10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人的美德有具体性、相对性的特点,美德会因人所见所感而异,然而,在具体的、相对的美德之上,还有更高的美德一“善”。“善"不是凭所见所感而来,而是来源于理性的思考,这种理性思考所得出的“善”才是真正的知识。这里的“善”强调的是
A.人的直接经验B.个体的感觉C.普遍的真理D.相对的标准
2021-01-2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1)结合所学,为以上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材料二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


(2)阅读材料二,苻融对前秦政权和韩显宗对北魏政权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基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四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
6 . 食物与货币

材料一   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三座西汉初年的墓,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及其妻子、儿子。出土大量文物,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

辛追(轪侯妻子)墓出土物五谷及豆类11袋,有稻、小麦、赤豆等。出土野鸡、野鸭、鹤、等禽骨;兔、牛、绵羊、等兽骨;鲫鱼、鲤鱼、鳜鱼等鱼骨。出土杨梅、梨、枣、橘、等标本。出土藕片汤和白菜、葱、等多种菜籽。出土釜、甑、鼎等炊具,可煮、蒸、烤、炸等;调味品十余种,五味俱全。出土精美漆器的盘、鼎、盒等餐具和锺、钫、壶、勺、樽等酒具。

出土722支遣册(专门记录随葬品器物的简牍)中有350支关于食物、食具的记载,可与出土的食物、器物相印证,既有符合身份礼制的饮食器,又有各式方法烹饪的佳肴美味。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强调饮食疗法,药酒酿坊等。


(1)上述材料出土文物中涉及了哪些类型的史料,举例说明。并依据材料概括西汉初年贵族的饮食特点。

材料二


从左到右:耸肩尖足空首布(春秋·晋)、梁充釿五十当锊(战国·魏)、(宋子)十二朱三孔布(战国·赵)、蚁鼻钱(战国·楚)、齐建邦囗缶化刀币(战国·齐)、秦半两(秦)、卢金(战国·楚)


(2)指出材料二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   “始,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作交子……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


(3)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交子的特点。

材料四   20207月,在亚投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亚投行已经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2个成员。亚投行从最初的倡议到最终的落实,历时27个月、800多天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6116日终于正式开张.作为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也将为亚洲和世界各地的国家或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亚投行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亚投行的成立背景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3-01-0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37-1453 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 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 14 世纪开始, 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 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

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 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 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 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   欧洲在近代形成民族的过程中,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 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 其中的典型,因此,“很多学者说法国大革命及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是近代欧洲 民族主义的起源”。当然,在此之前,欧洲的民族国家就形成了。为什么要形成民 族国家?因为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欧洲民族国 家发展不平衡,造成近代欧洲动荡和民族冲突。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王权国家和民族国家的关系,举例说明民族国家发展引发的近代欧洲动荡和民族冲突。
8 . 博弈: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材料一   美苏军备竞赛主要历程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世界用于研究与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中,军事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占20—25%,每年约700—900亿美元,其中美苏两国共占85%。全世界从事军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50万,大多数集中在美苏两国。

——俞行《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及其原因和影响》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美苏军备竞赛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三   《时代》杂志是全球有重要影响的新闻周刊之一,其封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2)指出以上封面共同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21-07-06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七年战争:18世纪的国际关系

材料   18世纪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殖民地显得愈来愈不可缺少。英法两个殖民大国在海外殖民地问题上的利益冲突愈来愈激烈。1756年英法七年战争爆发,普鲁士与英国结成联盟,法国则与奥地利结盟,逐渐形成了两个集团:一方为英普集团,另一方是以法国为核心,有奥、俄、萨、西、瑞(典)参加的集团。交战双方以英法为核心,在欧洲大陆、美洲、印度、地中海及非洲西海岸展开角逐,北美和印度最为突出。1763年,交战国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七年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结束,法国丧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连年战争,使各国财政拮据,不仅难以继续承受战争重负,而且都面临国内政治经济不稳的形势。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阅读材料,概括七年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七年战争对英、法的影响。
2021-01-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选官制度,进士科主要考词赋,经义和策论,创作性内容较多;明经科主考经义、策论,识记性内容较多。应试者怀牒自荐,报名考试(但禁止工商杂类参加科举)。唐朝每年一试,但每次录取不过一二十人。进士及第之后需通过四个面试项目——身、言、书、判,审查新科进士五官是否端正、表达是否清晰、书写是否优美、断案是否公允。

宋朝科举开始的时候,进士考试开始每年一次,后来改为每三年一次。宋朝每次录取总有二三百人之多。进士考试的内容以经义为主,即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为了防止科场舞弊,出题人事先隔离,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弥封,集中誊录等。宋朝考试及第即可做官,“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选官措施的不同。

材料二   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制度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同时吸收国外的一些做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人民日报》(19871211日)《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促进公务员正确履职尽责,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分析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