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人”称谓始见于楚汉相争之时,其指汉王刘邦一方人员之统称,还不具有族属和文化含义。随着西汉政治、文化和族源历史整合的推进,到汉武帝时代,与“诸侯人”相对而言的狭义的“汉人”完全被融政治、文化、血缘和族群于一体的广义的“汉人”所取代。在整体意义上完全具有族别功能的“汉人”认同产生的同时,“中国一体”的国家意识也开始凸显。

——刘志平《汉代的“汉人”称谓与“汉人”认同》


(1)依据材料,指出“汉人”含义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以行政区划而言,元朝统一后,边疆和内地在管理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相通之处。内地设立州县,云南也实行州县制,但普遍用土官任职;藏族地区未采取行省制度,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有实在的行政管理,包括设官命职、开辟道路、建立驿站、清查户籍等等。汉、唐等前代中原王朝尽管一度也拥有广袤的版图,但是这样的版图维持时间并不长久,控制手段的不足和外患的存在加剧了边疆离心倾向。而元朝未发生过某一地区脱离统治的情形,它稳定统治了中原和边疆一百多年,始终保持辽阔的版图。

——摘编自张帆《元朝的多民族统一与国家认同》


(2)依据材料,概括元朝大一统国家的治理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①经西昌、泸沽,进入彝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我们坚定地执行毛主席规定的民族政策,与沽基族首领结盟修好;并使老伍族中立;对受蒋介石特务支持利用,不断袭击我们的罗洪族,则反复说明我们是帮助少数民族求解放的。就这样依仗党的民族政策,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赶到安顺场渡口。

——《刘伯承回忆录》(1981年)





19355月,为顺利通过彝族区,中革军委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③长征亲历者黄镇于19355月创作《红军彝族游击队》,描绘了红军长征进入彝族地区,得到彝族沽基家族的支持,成立了中国红军彝民支队,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3)分别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依据史料,说明其反映的共同历史信息。

以下表格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开展的民族工作。

序号史事
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由国家整理出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8年,新疆仅有1个民航机场、9条区内航线。2014年,已建成运营16个民航机场,开辟了155条航线,成为中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开通航线最长的省区
截至2014年底,19个援疆省市共拨付援疆资金5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906个,依托援疆省市累计引进各类合作项目6482个,到位资金8277亿元
截至20159月,新疆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0
2012年至2022年,在中央支持下,西藏接待旅游人数从1058.39万人次增加到3002.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
截至202311月,西藏累计建成5G基站超8700个,发展5G用户184万户,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全覆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从上表中任选两个史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对主题进行说明。
2024-01-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庄园

材料一   东晋谢灵运承袭祖父的爵位——康乐县公,在会稽经营家族庄园。他在《山居赋》中记载,“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庄园中由佃客(依附民)为之生产蚕桑麻纻,甚至还提到“六月采蜜”“亦酝山清”(酿酒)。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宋代,富者有资可以买田,并招募浮客(佃户),分耕其中。政府规定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一些田庄设存放借贷佃户财物的解库,佃户乏时,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秀州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间”。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谢氏庄园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庄园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4-0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

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上图是南朝画像砖的托盘人物,前两位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挎褶(挎褶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以上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说明。

(3)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两则史料在研究唐代制度变化时的价值。

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城市有1187个,南方地区为391个。唐元和年间北方地区城市数量为806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有1176个。北宋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汴京、临安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群。元时期,西藏形成了宣政院、乌思藏宣慰司、十三万户三级管理体制,十三万户府所在地一般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明成祖时,政府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军事重镇,部分军镇后来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明朝后期,全国有40多座大的工商业城市,其中有14个位于今浙江地区,16个位于大运河沿线,10个位于长江沿线。康熙十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设治管辖,南疆的农耕经济和商业贸易都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4)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2024-01-1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古今国家治理

明法度(法令制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卷87《李斯列传》

(1)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元朝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者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措施及作用。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

(3)概括材料中明朝选拔人才的特点,并列举出三项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19569月,中共八大宣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4-01-2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历史上的杭州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概况
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外城约630万平方米。

墓葬玉器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水利工程
古城外围延绵20余千米的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   杭州见于记载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钱唐。秦汉六朝八百年间它只是普通小县。隋完成统一后,改置州于余杭(杭州之名始此,即得名于州治余杭),就浦西凤凰山麓之地,肇建新城。至此,杭州具有了“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适宜于都市发展的优势。后经历任良吏修筑海塘、屯田筑堤、开筑六井、治理西湖等,杭州得以持续发展。唐昭宗时,杭州“东眄(望、看)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唐末五代干戈扰攘,在吴越钱氏经营下,两浙并为一个政区,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北宋时有“东南第一州”之誉。高宗定都临安,杭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

材料三   杭州是明代四大图书聚散地之一。图书市场上除了本地刻书外,还有私人藏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刻书的书坊众多,注重刻印质量。图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及其注释或解读;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化”,如《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八股文范本的选编,甚至“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经商指南类图书,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士商要览》(亦题作“天下水陆程图”)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简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州”的重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明代杭州出版业反映出的社会状况。
2024-01-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秦直道。

材料一   秦直道与长城呈”正确”形架构,相互支撑、遥相呼应。秦在直道沿线设有严密完备的配套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兵站、驿站、烽火台等。前方有事,大军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前线。秦直道基本沿山脊布线,地形相对平缓、顺直,所经地区植被繁茂,道路隐蔽性好。直道路基底部最宽达60米,顶部宽30米至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层现今仍有6米以上。直道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选线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

——摘编自何吉成《震古烁今秦直道》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直道的特点。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多次沿秦直道北击匈奴,巡视朔方。飞将军李广从秦直道快速进军,让匈奴骑兵措手不及。汉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许多迹象表明,呼韩邪单于当时是循“直道”南下。昭宣之后,汉匈关系转向缓和,双方使节来往频繁,多次从直道经过。王昭君北上经行“直道”之说,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直道连接“北边道”,匈奴获得中原丝织等商品后,与西域各族和希腊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商业交换。

——摘编自王子今《文化史视角下的秦直道考察》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直道在汉代发挥的作用。
7 . 民族交融˙民族抗争˙民族振兴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儒家经典)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他经常在清微堂、苑堂给群臣讲经,或亲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即使在巡察、征伐途中,也同大臣在车上谈经论典,不肯停辍。489年,孝文帝立孔庙于京师;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495年,孝文帝亲祠孔子庙。孝文帝敬重大臣刘芳的儒学功底,主动与之联姻;一代大儒高允博通经史,多年参与孝文帝的军机大事,晚年还为孝文帝议定律令,因此常受孝文帝的赏赐与恩惠。

——摘编自李世龙、刘惟《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

材料二

史料

亮欲都燕,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

——《日下旧闻考》

说明《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编纂的有关北京史的书籍。材料大意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想迁都燕京(今北京),先派遣画工详细绘制北宋都城东京的图样,要求左相张浩等人按照图样修建都城。1990年,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考古研究证实其结构特点与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有关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籍。

材料三   1938年7月,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行大规模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武汉各界民众对献金的反应十分热烈。短短5天内,参加献金的达50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100万元。“来献金的人中,有工厂的工人,有郊区的农民,有船员,还有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还有乞丐”。“乞丐教养所全体乞丐绝食一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这些感人的事例真是成千上万!劳苦大众捐献的这一点一滴的血汗钱,这不是钱,是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序号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3)提炼材料三中史事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并指出该史事的背景。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2024-03-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法律

材料一   夫自轩辕以来,代有刑官,而五刑之法渐著,其详弗可复知。逮魏文侯师于李悝,始采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汉萧何加以三篇,通号《九章》。曹魏刘劭又衍汉律为十八篇。晋贾充又参魏律为二十篇。唐长孙无忌等又取汉魏晋三家,择可行者,定为十二篇,大概皆以《九章》为宗。历代之律,至于唐亦可谓集厥大成矣。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材料二   明代法律形式包括《大明律》《大诰》和榜文等。

《大明律》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创立了以六部分类的新体例。《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其在定罪量刑上侧重尊君。《大明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

《大诰》是由朱元璋编订的特别法。朝廷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大诰》。如家里不收藏《大诰》、不遵守《大诰》,要“迁居化外,永不令归”。读书人要向普通百姓宣讲《大诰》,科举考试也要从其中出题。

榜文是明初一种文告形式的单行法规。朱元璋创造了“教民榜文”之类的普及政教法令于民间的制度,让“里老人”宣讲简明扼要的“圣谕”,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把这些内容刻石立碑,以为教民之用。

——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

(1)结合所学,给材料一中法律编纂的历史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9 . 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
变法史籍记载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乐毅变法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应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交付给宠幸之人,应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1)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三次变法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唐朝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由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中书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门下省专掌封驳的官员)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1912年3月5日,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从材料中选择证据,阐述对“新陈代谢”的理解。要求:确定总论点,选择两个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说明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
2024-04-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秦代的文化专制主义并没有斩断各家文化流脉,汉代学术的复苏再次形成了新的文化高峰。《汉书·叙传下》总结“艺文”的源流时说:“秦人是灭,汉修其缺。”总括秦汉而言,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和科学发明以及艺术创作,都有新的创制和新的积累。文化的丰收,首先取决于当时人的创造热情。而当时社会提供的较好的历史条件,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的因素。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2)依据材料,概括汉代形成“新的文化高峰”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两个方面列举两汉人民创造的文化成就。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弟(第),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

——《井真成墓志》


注:遣唐使井真成于734年在中国逝世,其墓志2004年发现于西安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

注:此壶出自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的一艘唐代商船,壶上的椰枣纹具有明显的西亚风格


莫高窟第220窟乐舞图(局部)

注:该壁画绘于唐朝,图中伴奏所用的都昙鼓来源于印度


(3)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明代民间文化的发展,使得士大夫们的高雅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于是一批文人士大夫开始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雅俗共赏的作品。冯梦龙编写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虽然以话本的形式写成,但是在内容上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发展为以世情故事为主,增加了创作的活力。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已不再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变成了商人、工匠、普通妇女……种种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4)依据材料,概述明代出现的文学创作新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背景。
2024-01-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