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贯穿罗斯福新政适中的炉边谈话(部分节选)

时间谈话名称涉及主题阶段划分
1933年3月12日谈银行危机遏制经济衰退、挽救金融系统及农业系统、复兴工业等第一次“百日新政”及其强化时期;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探索期
1933年5月7日简述“新政”规划
1933年7月24日谈复兴目标与基础解决市场恶性竞争的萧条问题,赢得民众信任
1933年10月22日谈通货形势建立保持持续的政府控制力
1934年6月28日对第73届国会所取得成就的回顾从国会获取干涉市场的权力
1934年9月30日谈推进更多的自由与安全为政府干预行为进行袒护
1935年4月28日谈工程救济计划建立长久立法,遏制“二次衰退”,“以工代赈”,干预劳资关系,政府与司法机构博弈,影响立法,失业人口普查调动积极性,加大政府支出促进就业、提高工资、提升购买力第二次“百日新政”及其阻力克服时期;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形成期
1936年9月6日谈干旱形势
1937年3月9日谈司法机构的重组
1937年10月12日给国会特别会议的立法建议
1937年11月14日论失业人口普查
1938年4月14日论经济形势
1938年6月24日谈各党派的初选问题
1939年9月3日论欧洲战争

——摘编自李庚《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塑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以炉边谈话为线索》


(1)编写一幕当时美国民众议论罗斯福新政炉边谈话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罗斯福炉边谈话名称及主题的变化,说明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已举办的一些世界博览会举办时间、名称、国家及其主题或内容(节选)

年份博览会名称国家主题或内容
1851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英国1851年英国首创万国博览会,展出蒸汽机、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纺纱机、抽水机等产品,展馆“水晶宫”获得特别奖。
1876美国独立百年展览会美国美国立国百年;新风格住宅、电话、打字机、缝纫机
1878第三届巴黎世界博览会法国展出汽车、白炽电灯、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等新产品
1889第四届巴黎世界博览会法国纪念法国革命100周年
1933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美国进步的世纪
1964纽约世界博览会美国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1967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加拿大人类与世界
1970大阪万国博览会日本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84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美国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85筑波世界博览会日本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编写一幕发生在1851年英国伦敦博览会场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世界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世界博览会举办历史的变化,说明世界博览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的历史”。
2021-05-08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高2021届历史复习之话剧编写类专项训练题
3 . 沙龙文化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龙”一词的原文是salon(客厅)。是上流社会社交的中心。14、15世纪,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伽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在16世纪的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马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阂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18世纪的沙龙是属于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喜剧、哲理小说都要先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再复印。19世纪中叶,由于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资产阶级倡导的简朴、物质之风主导着社会的潮流.沙龙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全部基础而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了。

——摘编自肖琦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1)编写一幕18世纪发生在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 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西方近代以来沙龙的发展变化,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4 . 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57年,伦敦商人汤吗斯-加韦在咖啡馆焦茶,被认为茶在英国饮用的开始。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价格明显下降,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

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

18世纪80年代,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1815183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

1822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1826年,杰克进制成第一台揉茶机。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

1872年,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1888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等


(1)编写一则1870年英国首相威廉说服议会同意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发言提纲。(要求∶提纲主题突出,理由依据材料并涉及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要有说服力∶提纲结构简明扼要,逻辑清晰。)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政府为改变茶叶竞争的劣势而采取的措施。
5 . 19世纪早期,英国传统政治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议会选举制度。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寡头政治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9~1830年,英国出现粮食歉收和经济衰退现象,南部农场工人放火烧毁脱谷机1829年12月,托马斯阿特伍德等人组建了“伯明翰政治同盟”,类似的政治组织很快遍布英国各地。1830年,科贝特提出了五项议会改革要求。辉格党人认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来阻止骚动升级及可能爆发的革命,同时借机击败长期执政的托利党人。1830年11月,格雷伯爵领导下的辉格党迫使威灵顿倾导的托利党政府辞职。格雷政府上台后立即向议会提交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先后三次在下院通过,但又三次被上院否决。于是,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个辉格族,确保法案在上院通过。在遭到威廉四世拒绝后,格雷以辞职抗议。“政治联盟”公开宣布,英国宪法赋予了英国人武装自己的权利。最终,威灵顿放弃组阁,格雷重新出任首相,国王同意册封足够的新贵族来保证法案的通过。1832年6月4日,议案再次提交上院,托利党反对派贵族退出议会,法案以106张赞成票对22张反对票获得通过。格雷在议会上保证:改革法将带来有益的后果,即“政治联盟”不再发挥作用。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前期英国议会改革中的议员论场景。(要求:先写出辩论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辩论内容要围绕主题开,观点明确;辩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历程,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是一个“民主的悖论”。
6 . "打工潮"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0年代,潘海工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有了极强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全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向沿海城市转移。


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大约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城市去打工,此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随着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员回到家乡工作创业。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劳工"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摘编自《百度文库》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打工人物的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图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打工人员流动的变化,说明"打工潮"的变化是一部"经济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的发展,既体现了政治精英引导甚至规训大众的倾向,也反映了工人大众自我发展、休闲娱乐的诉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法国的书籍比较昂贵,报纸大都采取预订制,三月或是整年起订,不单期零售,普通大众难以承受。工人在小酒馆饮酒之余,还浏览报纸,或是听人朗读报纸上的新闻。有些工人接受了政治宣传,从而参加罢工、社会运动甚至革命。一些社会精英和慈善家认为大众图书馆是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它可以引导、控制和审查大众阅读中出现的新读者,尤其是工人读者。七月王朝时期(1830- -1848), 仅在巴黎就有超过500家获得了官方许可的大众阅读室。1850 年,法国作家茹尔.拉杜建立“市镇图书馆和好书推广协会”,并倡议在法国所有市镇都建立-所图书馆。该计划得到了时任总统路.易.波拿巴的支持,后者认为“在所有法国市镇建立图书馆是一项慈善和公益事业”。19世纪60年代,建立大众图书馆的运动进展迅速,并在随后的第三共和国也得到延续。1902年时,法国已有300家大众图书馆.

——-摘编自顾杭《19世纪法国的大众阅读场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发展的原因。
(2)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法国巴黎大众阅读室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8 . 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过程中,罗马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马法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法。梅因曾把人类法律文明演进史概括为“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亦即个人逐步摆脱血缘家族等群体关系的束缚而确立自身法律主体地位的过程。

继希腊之后,罗马建立了共和宪政制度。较之希腊宪政,罗马宪政在规模上一度覆盖了意大利全境及其海外征服地区,超越了城邦宪政的狭小空间。在结构上更加重视各权力要素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在制度细节上更加切实有效,呈现出“实用科学与技术远比理论科学发达”的特点。在法律制度建设上成就尤为突出,法治色彩更为浓厚。其中关于公法和私法的明确划分及其发达的私法自治制度,为限制公权力的肆意扩张发挥了显著作用,即使在走向帝制以后,以个人为本位的罗马私法传统也未被湮没中断,而是为中世纪的欧洲所继承。如果说希腊宪政以民主的肇始而著称,那么罗马宪政则是以法治的溢觞而见长。

——据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1)编写一幕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议提;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权利”与“权力”的互动,说说权利与“权力”互动的历史是一部法制史。
9 . 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马礼逊首创刊行了中文新闻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报纸的发端。19世纪中叶,中文报纸兴起。《中西见闻录》侧重编译国外消息,开始介绍国外情况。《循环日报》则开始重视撰写并刊登社论,鼓吹变法自强,敦促当局发展实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报纸的大发展时期。康有为的门徒在上海刊行了《强学报》,梁启超在北京参与刊行了《中外纪闻》,黄遵宪参加主编上海《时务报》,严复参加主编天津《国闻报》,几个月发行数万份,流行到全国各地。1903年,上海《苏报》发表了革命派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政论性文章;不久,知名爱国青年邹容的《革命军》以及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1907年,革命派秋瑾在上海首创《中国女报》。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给中国报纸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大体改用自话文,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全版改用白话文。和白话文同时出现的新式标点符号,也是自《新青年》开始。在采访对象上,开拓了国外采该活动,大报都设有国外特派访员,如瞿秋白在北京任《晨报》驻俄特派访员。《晨报》副刊在五四以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无聊文字,而五四以后,《晨报》副刊继开辟“自由论坛”和“译丛”后,积极提倡新修养、新知设、新思想,同时介绍社会主义。上海的《国民日报》副刊改名为《觉悟》……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五四运动时期发生在北京《晨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变化,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2020-10-10更新 | 393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高2021届历史复习之话剧编写类专项训练题
10 . 1787年美国宪法对美国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不仅以时间长、成效大而闻名于世,更是以其长达116天的激辩而名垂史册。与会的55位代表,各怀已见,力图制订一部国家级宪法,他们往复辩论。在关键问题上相持不下。甚至以惠会来威胁和抗议,最终却拿出了一部让世人瞠目的宪法。在制宪会议上,以讨论(弗吉尼亚方案)进入正题,这说明会议由修改和完善《邦联条例》转向制定新的宪法。会议最终的文本就是著名的《1787年宪法》草案。

——摘编 自刘俊利《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与代表们的四个旨趣》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辩论的场景。(要求:先写出辩论主题,主题要紧扣美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情况;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辩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上述对话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历史意义。
2020-10-01更新 | 484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高2021届历史复习之话剧编写类专项训练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