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书籍中的教化思想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孟子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着信”
《汉书》十二年三月诏,“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
《后汉书》在乡以下,又五里正、伍长、父老等,其职能也主要是"劝导乡里,助成风化"
《吕氏乡约》
(北宋)
“谓居家则争父兄,教子弟,待鎏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使仆0至 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 之类,皆为无益”

——摘编自韩星《中国古代我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资治通鉴》,“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胡三省感慨的是(     
A.孝文帝的改革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汉族发展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D.隋唐历史影响后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明太祖《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1)根据材料,概括明太祖朱元璋的社会治理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后期儒学士人落实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朱元璋的社会治理思想。
2022-1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新唐书》写道:“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藩镇割据的现象B.两税法实施的结果C.唐朝灭亡的原因D.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状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底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剂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威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阨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概括材料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及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梁启超在著作《戊戌政变记》中,对戊戌维新进行评论,“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故先生(指康有为)所条陈章奏众多……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而天下肃然向风矣。”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变法的众多措施同时实行       ②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
③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   ④梁启超正确认识到了变法失败的根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