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诸侯贵族B.增加国家税收C.实现民族交融D.削弱王国势力
2024-01-25更新 | 110次组卷 | 5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261次组卷 | 109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等两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扬州六合县园叟张老始终“园业不废,负秽钁地,鬻蔬不辍”;荆南的崔导“种橘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这折射出当时(     
A.自然经济促进农业多元生产B.土地兼并导致小农生产遭到破坏
C.技术进步促使农业迅速发展D.商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4 . 甲午战争以前的江苏通州(今南通)“布商收布,凡见掺用洋纱者,必剔除不收”;但到1893年则有记载说:“通州有一种新出之布,系用印度纱与土纱并织,虽稍逊土布,甚为合用。”这一变化表明(     
A.传统织布业获得了发展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D.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2022-10-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工匠精神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2-09-24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公元前501年,雅典人为刺杀僭主的两贵族阿里斯托格和哈莫迪俄斯塑造雕像,并树立在市政广场上。文献记载说,这是雅典最早为凡人树立雕像,之前的雕像都是为神和传说中的英雄塑造的。这一举措(     
A.伯利克里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B.导致了雅典城邦的衰落
C.意在维护雅典民主政治D.贵族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
2022-10-28更新 | 290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九次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A.民族隔阂日渐消失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D.华夏认同空前加强
2022-10-08更新 | 1271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谈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有学者说:“《秦律》中有'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无独有偶,汉代律令中也有'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和山阳侯张当居为太长时因荐举子弟多不符实而受到免职的处罚”的记载。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B.推行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C.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吏的质量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书·艺文志》记载,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孔子对子产持赞赏态度,且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借助法家生存B.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
C.改革成为百家共识D.法家备受统治者重视
10 . 下表是先秦史籍中对周王朝部分政治事件的记载,这说明,周王朝(     
《周礼•司寇》国有大事,则集万民于王门。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
《左传•哀公元年》吴之入楚也,使人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
《国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A.最高王权未能实现绝对集中B.政权的贵族色彩较为浓厚
C.中央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加深D.天子的行政大权日渐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