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县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

——摘自商鞅《修权》

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摘自商鞅《错法》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摘自韩非子《五蠹》

是故诚有功,则虽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摘自韩非子《主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与韩非子共同的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2022-03-30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而孔子主张“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矣。”认为凡夫俗子也可以因知礼而成为圣人。孔子此言论旨在(       
A.提升民众道德修养B.规范社会秩序
C.强调个体禀赋潜能D.恢复礼乐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材料二   兴中会《章程》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提炼顾炎武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对他们家国情怀的认识。
2022-04-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簿,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2-02-09更新 | 26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湖北专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表

时期特色
先秦时期.“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豆类作物的叶子)食者尚何预焉?”
汉初《淮南子》认为“口好味,接而说(悦)之,不知利害",是属于“嗜欲”,“重于滋味'是一种“邪气”
魏晋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到了唐代,稻米又取代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席地位,麦类在唐后期又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稻、麦、粟这样的主食结构。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5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春节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A.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B.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D.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仁义得不到发扬),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不)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体恤百姓的私情)。……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一位理学家提出:“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该理学家主张
①格物致知 ②循序渐进 ③理先气后 ④知行合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鲁国季氏曾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国政,鲁昭公至死也未能回鲁。晋国的史墨评论说:“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辅佐)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史墨的评论反映了
A.分封制度的瓦解B.民本意识的增强
C.百家争鸣的现实D.辅贰制的有效性
2021-12-13更新 | 311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10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认为,中国贫弱的真正原因是“纪纲废弛”。“吏治不修”。“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如练兵、制器造船,理财,数者皆末也;至言其本,则用人而已矣。”郭嵩焘旨在
A.分析洋务运动的不足B.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C.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D.选拔优秀的治国人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