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为改变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及至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政党蜂起,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如同一幅壮阔恢宏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使命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所拟论题角度不得与材料中的角度重复,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截至目前,殷墟遗址发现有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作坊遗址。从殷墟西区墓葬统计情况看,大多墓主人随葬有铜刀、铜锥、石钻扶手、石锥等工具,如西区墓葬M271随葬有铜刀、铜锥,同时也随葬铜瓤、爵;西区M283随葬有铜刀、铜锥,M1148随葬有铜锥,M532随葬有石钻扶手,同时这些墓主都随葬陶瓤、爵。由此可推断(     
A.商代手工业门类较多B.当时手工业者身份是自由民
C.墓主的技术非常精湛D.铜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2024-01-05更新 | 37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3 .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     
征收名目将田赋和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征收。
纳税方式取消力役,把按丁、按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并将其摊入田赋中,征收赋税一律征银,用货币取代实物和力役;差役由政府雇佣。
征收方式改民收为官收,从征收到押运均由官府承办。
A.摊丁入亩B.两税法C.一条鞭法D.租庸调制
4 .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徐谦在庐山会议如表态:“农运积极进行,以为解决土地之张本。”1927年4月,徐谦参与修改《对农民宣言》,再次重申坚决扶助农工运动。1927年5月,他却支持国民政府通过制裁工农运动保护剥削阶级的各种办法。徐谦对待工农运动态度的变化(     
A.缓和了国共两党间的关系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开展
C.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两面性
5 . 1945—197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必须承诺将它们的汇率钉住美元不变,美国则将美元按固定比率与黄金挂钩;成员国只有在纠正国际收支的“基本失衡”并争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时,才可对钉住汇率进行调整。这些举措旨在(     
A.防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
C.维护汇率稳定和金融安全D.有步骤地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
6 . 汉初,半两钱重且难用,民间可以私铸钱币,出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等问题。汉武帝时期多次进行币制改革,由中央和郡国均拥有钱币的铸造权到设置上林三官垄断货币的铸造权。据此可知(     
A.民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B.国家货币体系逐渐成熟
C.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D.经济发展助推货币变革
7 . 明初规定,京官之家除税粮及里甲正役外,优免一应杂泛差役,外官赋税徭役按贫瘠递减。这一规定(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C.重视维护贵族政治D.推行内外制衡机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周亡于戎狄东侵,四方民族开始由四方向中原逐鹿,戎起于西而东向祸周,狄起于北而东向侵邢、卫、齐、鲁,又南下祸周、郑。荆蛮自南北上,侵郑窥周又东与吴争两淮。东夷自山东半岛南下淮南、皖北。吴越起于江浙而北上黄池、徐州争盟。四方民族的入侵,在中原出现抵御入侵的战争,这样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轮流坐庄的霸主政治。四方民族和中原人民充分地交流,加速了蛮夷戎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为华夏族的形成积蓄了丰厚的基础。长期的斗争促进了我国社会制度的转变,积极地促成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

材料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相继成为直接作战的战场。1937年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宣言,自此始,国民政府各机关陆续踏上西迁之旅。工人、学生、难民等,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往西南的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西和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大后方地区,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人口内迁运动。

——摘编自谭刚《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民族迁徙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分析当时人口大规模内迁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7年7月,英国驻美情报官员威斯曼汇报其与威尔逊会谈情况时表示,总统向其指出,“在美国已经准备以世界性大国的地位出现时,遍布这个国家的强烈情绪是要‘单独行动’,不让自己与任何外国形成联盟”。这表明美国(     
A.意图主导战后秩序B.反对国际霸权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安全D.奉行孤立主义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周初统治者在进行分封时,不仅分封同姓王与功臣,同时针对前朝贵族,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并给予部分优待,将中原地带以及在此生活的前朝遗民作为分封的内容重新给予了前朝贵族。统治者此举旨在(     
A.消除商朝残余势力B.维持政权的稳定性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传播华夏认同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