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该图片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何尊的出土为研究西周早期的历史提供了(     
   
A.实物史料B.口述史料C.图像史料D.二手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2022-06-05更新 | 1599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学习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课后,同学们对古罗马奴隶是否不具有任何权利展开了探究,并撰写了如下记录

一组: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二组: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小组探究中所运用到的参考资料: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小组探究所引用的“参考资料”中,哪些是一手史料哪些是二手史料(写序号)
(2)在一组同学的①②③④条记录中,哪几条属于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哪几条属于研究者本人的评价(写序号)
(3)结合二组同学的记录,请你解释一下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4 .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A.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B.对于环球航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C.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D.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2023-03-31更新 | 916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国抗日战争各战场,滇西抗战所涉区域具有跨越国界和抗战主体盟国联手的显著特征。因此,滇西抗战史料“自然地”具有国际化特征,其主要分布于战争责任方(日本)受害方(中国)和关联方(美英)等国。以1994年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为发端,国内近年来滇西抗战的史料整理与相关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形成的滇西抗战历史文献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主要包括:馆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机构的大量关于滇缅公路修筑、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等历史档案,主要为电文、训令和函件等形式;云南省各地史志部门牵头编纂而成的地方史志;官方或民间关于滇西抗战时期日军各项罪行的调查报告;战时刊发的新闻通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者”口述资料等门类。

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中缅印战区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滇西抗战的史料包含其中。英国关于滇西战场的核心史料主要是其官方战史《对日战争》。……英国对战史人物研究也颇为重视,出版了韦维尔的官方传论《最高司令官,韦维尔》等著述。

海外所存滇西抗战相关英文史料体现了滇西抗战在战争“第三方”眼中的图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中国抗日战争理应包括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两大方面,相对于美英等国,侵华战争发动者——日本方面的史料,是深化滇西抗战研究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雷娟利《战后日本所存滇西抗战史料及其研究现状》


(1)根据材料,指现存关于滇西抗战研究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明整理和利用滇西抗战日文史料的史学意义。
2022-04-26更新 | 32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除文学性描写外,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成分。据此可知,《摩诃婆罗多》(     
A.是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B.荒诞离奇没有史料价值
C.年代久远,可作为一手史料D.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对于日本近世的锁国政策是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将其理解为封闭型的落后政策的与其说锁国是在禁止海外交流,莫如说这项举措是在维护幕府政治体制和既有的传统文化。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锁国政策并未导致日本的封闭落后
B.日本锁国的目的在于维护幕府的封建统治
C.对日本锁国政策的研究缺乏一手史料
D.应将日本锁国政策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评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在《梨俱吠陀》中,吠舍主要从事土地耕种;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中有一部分是没有土地,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屠宰等“不洁”行业的人,充当仆役或奴隶;而“社会高层”的婆罗门则任职祭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学作品是研究种姓制度的一手史料B.种姓制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根源
C.佛教深刻影响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D.种姓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舰扬威、超勇、致远、经远沉没于此海域。经水下考古实物资料证明“丹东一号”即为致远舰。以下是整理自考古报告中的内容。


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经远舰装甲较厚,明显与“丹东一号”不符,另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此外,“丹东一号”沉船还发现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其余舰均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

武器配备:致远舰的主要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现日本三笠公园有一门同样型号的机关炮,为海战后日军从致远舰桅盘上拆卸。

餐具:共发现3个带有清晰“致远舰”标识的瓷盘及碎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圆形微标。

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全球化初始阶段一系列的发现和跨文化交往有关。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从而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谱系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这摧毁了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石。敏锐的思想家首先觉悟,并起来呼吁民众质疑和抛弃旧的世界文明图景。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还受到与中国的跨文化交往的影响,启蒙运动期间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与欧洲文明迥异的中国文明在这股“热”中被理想化了,常被用来借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并据此提倡“开明专制君主”模式。他同时也盛赞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的史书充满理性,没有迷信和虚构,这些都被用于揭示法国宗教文化的非理性,以及鼓吹法国需要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论述“丹东一号”沉船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启蒙运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唐代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     
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
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