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所使用的“盛世”一语,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A.盛世说得到社会一致认可B.知识分子避祸自保的心态
C.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2023-12-05更新 | 59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雪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段考历史试题
2 . 如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该表内容(  )
材料来源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柴。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杜牧《不寝》
A.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
B.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
C.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
D.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
2023-11-02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东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某学者指出,在宋代的文学观念上,随着文人价值思考的内转和“诗言志”传统诗教的瓦解,文人在诗文创作中抒发自身命运的感慨,以消解现实的苦忧;传统载道劝谏的文艺模式被抒情而发的文学气质所取代,使文学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并且带来了这个时代文学风气文学风格的变化。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社会风气崇尚自由B.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
C.文学创作走向自觉D.程朱理学思想日渐衰落
2023-10-2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国庆中学2023届高三5月质检历史试题
4 . 1792年,德国诗人克洛卜施托克写了《自由战争》一诗对普奥联军干涉法国内政表示抗议。由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和歌颂,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赠给了他荣誉公民的称号。这反映出(     
A.该诗人具有民族国家意识B.欧洲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法国大革命震撼欧洲各国D.反专制已成为时代呼声
2023-12-0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一些非周族的族群有意识地保存、仿制商周王朝的青铜器、铸造铭文,如自称“蛮夷”的楚国很早就铸造铜器并铭功颂德,春秋时代的他们还采用《诗》《礼》《乐》等教育贵族子弟。这表明当时(       
A.尊宗敬祖风尚开始形成B.青铜制作工艺高度发达
C.宗法分封体系遭到破坏D.文化认同局面逐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有关秦朝历史的叙述。这些叙述说明,秦朝(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汉)司马迁《史记》
“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清)朱彝尊《秦始皇论》
A.忽视传统文化传承B.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以法家为治国思想D.焚书坑儒的合法性
7 . 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人物或学派

观点

儒家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管子

“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

墨家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主张思想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百姓“言谈者必轨于法”。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就可能遭到破坏,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前212年,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捕捉方士、儒生460余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思想家并填在相应位置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焚书坑儒”。
2023-10-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段测(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很高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这说明,唐代(     
A.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积极开发B.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汉文化在周边民族地区的传播D.政府注重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10 . 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一时间,扬州文风极盛,时人形容:“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这表明该时期的扬州(       
A.政治氛围比较宽松B.主流思想在蜕变中不断发展
C.诗文之风比较盛行D.商贾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