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这是明末一位科学家编写的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书中对各种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插图,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据此可知,该著作是(     
A.B.
C.D.
2024-03-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巩固练习历史试题
2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是城市家庭渴望拥有的“四大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取代“三转一响”,成为新的“四大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B.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C.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D.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2024-02-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巩固练习历史试题
3 . 有人指出,从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召开,中国上演了战与和的变奏,但和只是插曲,而战才是主旋律。战与和的地位不同,主要是因为(     
A.各民主党派附和国民党政策B.抗战巩固了国民党统治
C.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D.广大民众政治上的觉醒
2024-02-14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巩固练习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清时期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就有21次。史料记载: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上述史料最贴切的研究主题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抗英D.义和团运动
2023-12-24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5 . 19世纪中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量天尺(测远近)、海图、察天筒、风铳、千里镜、显微镜、自来火等作了描述,称这些为“西洋奇器”。最后五卷辑录了有关地球天文等科技知识的内容,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图解和示例让中国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魏源的做法(     
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B.旨在反思中国落后的科技体制
C.丰富了洋务运动“自强”的内涵D.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代,山东藤县“城东地多山险,宜粟菽,其俗好种树而饶于枣梨,贫者务农毕,则入山樵采治炭,妇女缉布,夜纺车之声比屋相闻”。这些做法(     
A.说明了人地矛盾尖锐B.反映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C.体现了重农抑商观念D.有利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廊,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捷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B.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C.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D.革命党人左右政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说”,认为“谁将得到拯救,谁将被遗弃,取决于上帝预先的挑选。这是秘而不宣的,并且不以人的善恶功罪为转移。个人只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是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也就是死后灵魂可以得救的可靠证明”。这一主张(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B.弱化了西欧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C.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束缚D.适应了新价值体系建立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
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
10 . “唐朝,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明朝,非科举毋得与官”;“清朝将科举出身视为,正途”,“其余,异途”不得人翰林及礼部、吏部等。这些现象体现出(     
A.民众广泛地参与科举取士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D.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凸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