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2024-06-0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画家在数量上不分上下。南方画家集中于南朝统治的重心,即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东地区;北方的画家分布在较为集中的陈郡、荥阳、济南、琅琊、乐安、彭城等郡分属青、徐、兖、豫所辖之地。墓室壁画继承发展了汉代表现方式,经过整理与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总计一百三十二座,其中北方地区有一百一十二座,南方仅有二十座。壁画墓年代在曹魏至十六国时期,出土地点几乎均位于河西走廊一带。十六国时期,河西成为北方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佛教美术的充分发展是魏晋南北朝绘画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南朝有壁画的寺院有三十八座,而北朝只有十座,建康和江陵两地寺院总和已经超过整个南方的半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遗址在全国总计有五十九处,北方就占了五十三处,而南方仅有六处,目前留有壁画的十八处石窟则均位于北方,这与寺庙壁画的分布形势刚好相反。佛教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石窟寺最先在西域、河西地区出现,进而传入中原与北方各地。河西走廊与祁连山脉沿线成了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西起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东至永靖炳灵寺与天水麦积山,都有大量石窟壁画遗存。河西走廊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路,因而这里较早接触佛教,石窟寺也随之兴起。北方其他地区少有石窟壁画的遗存,而从石窟的分布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北朝时期的都城与比较重要的城市,如当时的平城、洛阳、邺地。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的石窟仅见于南京附近与四川北部的广元地区。

——摘编自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分布的特点。
2024-06-0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春秋间,周天子除了直属的王畿以外,把土地、人民和统治权力分封给亲属和臣属,称为诸侯;诸侯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于是就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等级。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就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战国时,各国普遍采用以粮食为官吏俸禄的制度,不再用封邑作为官禄,这样就便于官僚的任用和罢免。但是也还有些国家,在实行以粮食为俸禄的同时,仍然兼用田地的租税收入作为俸禄。例如齐国兼用“田里”作为俸禄,到离取时“收其田里”。

——摘编自吕思勉著《先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6-0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诗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     
A.罢黜百家B.设置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D.实行八股取士
2024-06-0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2024-06-0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B.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C.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D.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2024-06-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则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字产生之后就不具备完善功能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2024-05-01更新 | 137次组卷 | 5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0—11世纪,西欧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封地买卖行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随后两人一起至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这说明(     
A.封臣与封君只有经济联系B.庄园主拥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
C.西欧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D.土地是维系西欧封建制的纽带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下列属于苏美尔地区文字的是(       
A.甲骨文B.楔形文字C.象形文字D.腓尼基字母
2024-03-28更新 | 366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