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大航海时代起,西方开始了抢夺殖民地的过程。到19世纪末,西方的霸权终成定局。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多种并存的局面似乎走到了尽头。事实上,一直到殖民扩张开始时,世界上各种文明基本上处于相互平等的状态。但是当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整个世界时,西方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文明间的平等关系被打破,众多文明面临着生死抉择。

汤因比曾说:挑战与应战是文明生存的机制,决定着文明的消失与延续。且不论这种理论正确与否,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恰恰在西方霸权登峰造极、众多文明存亡危殆时,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形成了,这个运动叫“现代化”。今天,西方已经普遍完成了现代化,但文明的多样性却没有消失,即使在“西方”国家范围内,情况也是这样。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根据材料,围绕“现代化与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前已知的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印记,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公元1世纪到12世纪,天花沿着阿拉伯商队的贸易路线穿过撒哈拉沙漠传播到了人口稠密的西非,而西非南部地区的天花是15~16世纪由葡萄牙人远征非洲传入的。从本·赛卡角到几内亚湾漫长的西非沿海地区是葡萄牙人掠夺黑奴的传统区域,私人船只通过贸易站和土著接触因此把天花传播到了美洲。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达美洲的传教士试图利用福音的力量来教化印第安人,对他们进行精神控制,传教士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走访边远地区的印第安部落,成为天花传播的有力推动者。由于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建立和外来移民的定居,美洲的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产生了混乱不堪的局面: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采矿城镇,拥挤不堪、筑有工事的港口以及散落四处的农村茅舍出现。这种群落环境的梯度和人口密度增加了天花病毒的传染烈度。天花大流行给西葡属美洲带来深远的影响,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刘去非《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和近代早期天花病毒在非洲和美洲传播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天花病毒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
3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逐步建立了两条贸易航线,一条从里斯本出发,经大西洋群岛,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东非,再穿越印度洋到果阿和马六甲,进而向东至香料群岛,向东北至澳门和日本;另一条从里斯本出发,经大西洋群岛,然后向南向西航行至南美洲的巴西。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建立。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与早期近代世界贸易》

材料二   15世纪至今,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并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如表所示)。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见,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贸易的自由化、金融一体化、跨国公司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世界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一时期萌芽时期(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
第二时期形成、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浪潮(从18世纪末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浪潮(从19世纪末以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时期 稳步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第三次浪潮(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
技术革命)

——摘编自翟思成《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审视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中期葡萄牙海上贸易网络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5 . 数据显示,19世纪30—40年代的英国,妇女占机械学院学员的1/5~1/3。1851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技术学校中有5710名女性,约占总数的24%。此外,还有其他行业技能培训学校直接为女性提供做行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女性(     
A.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B.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
C.在家庭中的角色彻底改变D.积极投身争取权益的斗争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之间存在着区别。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文明化的是好的,非文明化的是坏的……然而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多元文明。这意味着“放弃把一个文明解释为一种理想,或毋宁说是唯一的理想”,并意味着放弃一个假定;只存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文明化的,这个标准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即是,“仅限于少数特权民族或集团,即人类的‘精英””。相反,存在着许多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文明化了。简而言之,单一文明的论点“丧失了其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相关内容,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6-1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安徽蚌埠·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奠定了传统中国对“世界”的历史叙述的基础。司马迁已经具有了很明显的“世界意识”,在《史记》中,除了“我者”的汉朝外,周边的“他者”包括北方强大的匈奴,以及朝鲜、南越、乃至西方(西亚、中亚),包括了现在亚洲的大部。司马迁笔下的世界是以本国为圆心,逐级放大的“同心圆”。在司马迁看来,虽然匈奴和汉朝在事实上是平等的,但是汉朝在文化上是先进的,外面的世界则是“中国”的“四裔”,而这些都是没有开化的野蛮人。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问题:“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而自今以往,实为泰西文明与泰东文明(即中国之文明)相会合之时代,而今日乃其初交点也,故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即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也。”自1902年起,梁启超在《新民丛报》连续发表《中国地理大势论》等文章,开展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地理与文化关系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不同于以往如《史记·货殖列传》的自我疆域检阅,也不同于《海国图志》一类对纯地理意义上的异域空间的发掘,而是创造性地阐释‘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地理空间的组合”。

——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与梁启超“世界观”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世界观”形成的背景。
2023-06-13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中世纪的不列颠南部国家,有许多诸如主教、修道院院长等高级教士亲自领军作战的记录,部分事迹如表所示。这反映了当时的不列颠南部(            
时间人物相关事迹
825年主教埃尔斯坦驱逐了麦西亚人在那里的属王
871年主教赫蒙德在梅雷顿战役中阵亡
903年修道院院长琴伍尔夫与丹麦军队交战
1016年主教埃德诺思、修道院院长伍尔夫西耶与克努特在埃塞克斯的阿兴登发生激战
1056年主教赫里福德征讨威尔士国王格里菲思
A.国王与天主教相互利用B.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世俗政治深受神权影响D.宗教信仰最为淳朴
2023-06-10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而朝鲜的分裂也是在美苏的占领下,由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造成的。朝鲜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朝鲜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朝鲜半岛和德国都分裂出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分裂后的东西德国分别加入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同盟,这对维持战后欧洲乃至东西方均势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分裂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双方虽然同各自盟国签署了双边条约,但并未出现欧洲那样的相对均势局面。美苏两国军队一经撤出,隐藏在朝鲜半岛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就随之增加。两德统一前,双方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相互允许探亲访友,旅游观光。但是,朝鲜半岛上的对峙却是相互封锁的,双方的交流甚少,相互猜疑,相互攻击,战争也深深伤害了双方民众的感情,致使双方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

——摘编自梁兴莉《南朝鲜与东西德国分裂之比较》

材料二   在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阿登纳为德国的重新统一进行了种种努力,但是他未能如愿。尽管为了对付苏联,美、法等国都采取了扶植联邦德国的政策并一度期望实现有利于西方阵营的德国统一;但是,这些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冷战利益,一旦他们发现德国的统一会有损这种利益,他们就不会再愿意给予德国统一以真心的支持。阿登纳也意识到德国的统一不能绕过苏联,但是他的统一政策是服从于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的。为了取信于西方和加入西方集团,阿登纳有意在冷战中表现得比西欧其他国家更强硬,国内反对派指责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阻碍了德国的统一是不无道理的。“阿登纳对东方的强硬政策实际上加剧了德国的分裂。这样,所有想实现统一的政治企图只是一种口号罢了。”

——摘编自邓红英《论二战后阿登纳的德国统一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阿登纳未能实现德国统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学上,最典型的是6世纪的诗人阿加斯,他的诗仿照希腊诗人阿那克瑞翁和萨福的精神,歌领人间的爱情、酒以及人间愉快的生活。民间叙事诗《边防战士迪吉尼斯》歌颂了主人公在反对阿拉伯入侵和镇压边境匪徒的英勇斗争精神,其叙述的事件背景又与同时期的阿拉伯、土耳其的叙事诗相吻合。在皆学方面,11世纪的著名哲学家米海尔·普塞鲁发展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他所著的《逻辑学》和《四学概论》被作为当时研究科学的入门读物。在绘画和雕刻上,当时拜占庭许多装饰式样和图案都出自埃及的科普特人之手,而追究其源,又属于波斯。

——摘编自解素蔚《拜占庭文化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

材料二   980年,基辅大公圣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东正教。1054年,天主教与东正教分道扬镳。蒙古人的到来,在打开俄罗斯与亚洲交往的大门同时,却在无意之中隔断了俄罗斯与西欧剩下的联系。这种隔绝持续了两个多世纪。15世纪,由于藐视和忽视正在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东正教统治下的俄罗斯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为异教的天主教徒所污染。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后,大量引进拜占庭文化,包括复杂的宫廷礼仪、专制君主制度和双头鹰国徽等,原来的大公也改称沙皇,原来的公国也改称帝国。这样,当1480年蒙古人退出时,俄罗斯文明已经和西欧文明大相径庭。

——摘编自王崇梅《俄罗斯古代文化中的东方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文化联系演进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罗斯的视角,说明其成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