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划阶段的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咸丰一朝(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等一批科学家对西学的译介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

——摘编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材料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及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冯桂芬提出的观点对西学观念的演进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加以说明。
2023-08-0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A.京察制度B.中央监察体制C.殿试制度D.朝觐考察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的历史轴线。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学家出土了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晚期特点的陶鬻、陶盂等陶制品,还有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以及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同的双翼形玉饰。这说明(     
A.部落联盟战争频仍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国家机构形态完整D.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4 . 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       
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
B.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C.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茫然无知
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苏报》创刊于1896年,初为“日商”报纸。1900年陈范接手后,开始“高唱保皇立宪之论”。1902年《苏报》特辟“学界风潮”,对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作连续报道,在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立即加以介绍推荐,大加赞赏。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预备立宪暴露清廷本质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6 .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做法理解正确的是,西欧各国(     
A.建立福利国家,增进人民福祉B.抛弃自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D.协调民族矛盾,维护殖民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92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改变了过去偏重于定指标、分投资、分物资的做法;重点放在正确分析下一年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环境,合理确定宏观经济目标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这一变化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制定计划的做法被彻底抛弃D.市场环境决定国民经济走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     
A.地理知识极大丰富B.商人支持出版事业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

时间

概况

1949—1956年

过去的社会上层,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成为社会下层阶级,而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贫雇农和城市工人阶级则上升为社会上层。

1957—1965年

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二元身份等级制成为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1966—1977年

一方面是前一时期的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个人几乎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处于严重失序状态。

1978—1991年

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各种二元身份等级体系逐步被打破,原来的阶层发生了日渐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生的阶层也开始出现。

1992年至今

社会分化更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

——摘编自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65年我国发生大规模社会流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诫”、“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       
A.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B.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
C.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D.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