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2 道试题
1 . 如图为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直接导致农、牧区界线变化的原因是(     
A.游牧民族主动内迁中原B.中原王朝积极开拓疆域
C.铁制农具加速向北推广D.长城军事防御功能弱化
2023-08-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面为近代中国部分重要运动或改革简表。该表内容整体上可反映近代中国(     
时间运动或改革主要内容
1861~1895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等。
1901~1911清末新政仿行宪政……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定,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
1915~192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运动的后期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A.反侵略、求民主斗争的曲折发展B.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失败结局
C.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D.不同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3 . 唐初金陵城为县城,唐末升格为昇州;后梁、南唐时期,城墙进一步加固扩展,成为南方的一个大都会:后几经战乱与重建后,宋高宗时改称为建康府:到南宋中期,已号称“罗绮一城,富六朝之风物:弦歌千里,绵百世之衣冠”了。由此推知(     
A.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城市发展B.郡县制制约了全国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决定了城市的地位D.江南经济发展始终优于北方
2023-08-1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20年初,有学者在描述当时报刊创立盛况时说:“就十一月一个月而论,我所知道的,已有二十多种月刊、旬刊、周刊出现,他们的论调虽不能致,却总有一个定向,就是向着平民主义。”社会也出现以“平民”命名的新风尚,如平民医院、平民工厂、平民银行、平民消费公社、平民食堂等。这反映出五四运动后(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B.北洋政府积极发展民族工业
C.民众力量逐步得到社会重视D.三民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023-08-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美国在思考美国的国际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18561924年)试图重建国际秩序,认为美国应该不以领土扩张为目的,主张保障弱国的独立以及民族自决,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自主,防止日本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这些理念,便是“威尔逊主义”的核心。“巴黎和会”前,美国在中国的宣传活动也非常成功,中国人对美国好感度达到高潮,威尔逊被当时的中国人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上,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抵制,美国在山东问题上妥协,使中国直接收回胶州湾的计划落空,导致了中国人对美国和威尔逊的不信任。巴黎和会以后,威尔逊有关世界新秩序的“十四,点计划”被中国媒体尖刻地挖苦为“14=0”。

——摘编自王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与巴黎和会前后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前后,中国舆论对威尔逊基本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威尔逊主义的实质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023-08-16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早期的罗马法规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你与我立誓吗?”另一人则回答:“我立誓。”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     
A.法律制度严密规范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
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D.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2023-08-16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依据巴比伦人的王权观,如果巴比伦的国王蔑视众神、实施暴政,最高神马尔杜克就会去寻找新国王的候选者。当亚历山大征服了巴比伦后,作为新晋的外国君主,他下令重建主神马尔杜克及诸神的神殿,并举行祭祀,敬献贡品。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A.表达对巴比伦传统礼仪的尊重B.强化作为统治者的合法性
C.树立敬神爱民的良好君主形象D.营造集权统治的神秘氛围
2023-08-16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82年,针对当时粮食减产、粮田被用作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陈云立即批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现在是否后一句话在起作用,前一句话在逐步下坡?稳定粮田在大粮食观点中,仍是一个要点。”陈云强调的是(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待提高B.地方政府急躁冒进势头显现
C.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大局稳定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10 . 1960年5月,毛泽东表示:“我们不感到英国对我们是个威胁,也不认为法国对我们是个威胁。”1963年9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划分“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这反映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B.中国政府积极拓展外交空间
C.中国已摒弃了意识形态斗争D.美苏两极格局优势地位变化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