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借鉴发展
2024-03-02更新 | 120次组卷 | 36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诗言志,史铸诗。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1.阅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四 五星红旗飘香江,卷走米旗送英皇。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

(1)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共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
(2)导致材料三中“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及意义如何?
(3)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
(4)材料五中“米旗”开始出现在香港与哪次战争有关?“邓公一语”指什么?
2024-02-22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汉书》中称颂汉武帝:“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下列各项能够佐证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是(     
A.平定了吴、楚等七国叛乱B.设立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C.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D.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2024-04-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726次组卷 | 7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诗歌中的历史

诗歌可以反映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时代。有小组搜集了毛泽东的诗歌,开展“诗何以载史”的项目化学习。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不可沽名学的“霸王”(项羽)生活在(     )(单选)
A.中华文明起源时期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时期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秋收起义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以下事件不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发生的是(     )(单选)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武昌起义
(3)材料四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远征的起点和最终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分别是(     )(单选)
A.井冈山     吴起镇B.瑞金     吴起镇
C.井冈山     甘肃会宁D.瑞金     甘肃会宁
(4)毛泽东曾在遵义会议上说长征“是由于犯了路线错误,被敌人追赶得不得不走的。”这种审视历史的视角当是(     )(单选)
A.延续与变迁B.量变与质变C.目的与手段D.内因与外因
(5)若用于研究秋收起义,材料二属于(       )(A.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C.实物史料);材料三除了能用于研究毛泽东重庆谈判后的心态外,还能用于研究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       )的信念。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署了《(       )》。
(6)1935年,朱德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第一次提到“长征”一词,他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将“长征”译为“Long March(直译为:长途行军)”;而国民党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将中共的长征诬称为“西窜”。你如何看待各方对“长征”表述的差异?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6 .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意在(       
A.发展教育事业B.促进民族融合
C.加强专制统治D.强化地方治理
2024-01-24更新 | 35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开国元勋朱德有首诗写道: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高低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称颂的是(     
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洛川会议
2024-01-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植七步成诗”最早见于南朝《世说新语》)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材料二   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材料三   明中期徽州新安商人程春宇编写的《士商类要》共四卷,第一、二卷主要记载明代各城市间的100条主要水陆商路,北起辽东,南达福建、广东,东起上海、山东,西至陕西、宁夏。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第二卷的后半部分,附戴《客商规略》《船脚总论》《为客十要》《买卖机关》《贸易赋》等有关市场营销的基本常识。《为客十要》称(为商之人)要持“中和”之道,“凡待人,必须和颜悦色,不得暴露骄奢。年老务宜尊敬,幼辈不可欺凌。”《贸易赋》称“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凡在外,弦楼歌馆之家,不可月底潜行,遇人适与酌杯,不可夜饮过度。”《买卖机关》称(为商之人)“是官当敬……凡见官长,须要起立引避,盖尝为卑为降,实吾民之职分也。”

——摘编自姜晓萍《<士商类要>与明代商业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传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代商品经济的时代特征。
2023-07-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     
A.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B.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
C.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D.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10 .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2023-07-16更新 | 565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