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08 道试题
1 . 下表是二战后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此可以推知,二战后日本(       

经济部门

年份

就业人口分布

农业

1950年

50.7%

1990年

7.2%

工业

1950年

22.2%

1990年

33.6%

服务业

1950年

26.6%

1990年

59.2%

A.各部门实现了相对均衡发展B.农业生产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C.经济快速发展瓦解两极格局D.科技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化
2023-06-27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徭役在中国古代变化比较大,秦汉时期强制性服役,隋唐可以纳庸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这一趋势反映了(   

A.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B.白银流通量出现大幅增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D.国家对农民控制逐渐松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伸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征收赋税是古代中国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诏曰:“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其制,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唐时犹沿之。”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三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均田制的内容。结合所学,写出北魏与之配套的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代建国以后,充分吸收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誊录(设誊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据统计,宋代科举每年取士360多人,是唐朝的4.5倍。“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甚至“狞干黥更之子”“以屠杀为业”之人也可以参考。南宋宝祐4年(1256年),录取了601名进士中,其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人。

——摘编自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6 . 16世纪,欧洲商业上发生了重大改变,欧洲资金流动和国际贸易趋势急剧扩张,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贸易量快速增长,引起了商业的本质和经商模式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发生B.全球物种交换
C.世界市场的形成D.新航路的开辟
2023-06-16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图反映了1940—2000年美国参加取酬工作的女性数量变化趋势,该图可以用来解释美国(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B.女性主义运动兴起
C.妇女实现平等就业D.种族歧视不断缓解
2023-02-15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西汉至明代有关粮食征收的记载(选录)
记载(选录)史料出处
“谷贱伤农,夸三辅太常各减贱,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东汉]班固《前汉书·昭帝纪》
“(唐)太宗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市籴考二》
“两浙州县合输绵、绸……皆以市价折钱,却别科米麦,有亩输四五斗者。”[元]脱脱等《宋史·食货上》
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实征夏税、秋粮总数:夏税,大小麦米4605242石;秋粮,米22033170石。《大明会典》
表可用于说明西汉至明代(     
A.主粮变化与赋税制度的关系B.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
C.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趋势D.主粮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
2023-02-13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大国的安全概念发生了变化,美国等大国都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能力。这一变化(       
A.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B.源于两极格局瓦解
C.促使多极化趋势出现D.加剧国际局势紧张
2023-06-27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材料二   下图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2000年,单位:10亿美元)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并说明推动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