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243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A.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B.君主立宪制构建进程
C.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D.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7日内更新 | 118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虽然反映出一定的政治保守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在为学的范围内,孔子又提出了以“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能兼容各种见解但不肯盲从附和。两汉时期,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思想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他还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形成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而成为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对儒学的捍卫与反思中,以及对玄佛的抗拒与汉取中,理学逐渐形成,并提出“由知天而知人”这一哲学主题,使儒学脱下了质朴平淡的政论外衣,迈入了抽象思辨的哲学王国。它不仅更为确切、更为透彻地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同时又悄悄孕育了一种与封建纲常相抗衡的理性精神。此外,理学还把人伦道德高扬到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度,传统儒学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及“不为富贵所淫,不为威武所屈”的精神气质,也因此才“真正融化”到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儒学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学发展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D.清廷丧失对地方的管控权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和唐朝的关系得到发展。表格信息可用来说明(     
序号表现
1新罗商人以牛、纸、扇等物输入中国,中国商人以绢、瓷器等物输出至新罗
2新罗贵族赠送唐朝贵族牛黄、人参等,唐朝贵族回赠新罗贵族以凌、锦、银碗等
3新罗入唐使从中国回去,把中国的茶树移植到新罗
4新罗派大批留学生来唐首都就学
5新罗派遣许多学问僧来唐求法取经,留居时间长
A.宗教文化是两国交流的纽带B.新罗全面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C.两国之间的交往渠道比较多D.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B.社会防疫经验丰富
C.南方农耕区的拓展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
2024-06-14更新 | 174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兰化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2024-06-11更新 | 288次组卷 | 126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社会进步推动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也推动着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鸦片战争以前,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封建社会结构下的教育,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科举取士制度。这种传统教育,在创造和传承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0年冬,主持外交的恭亲王奕䜣奏请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请练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他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赀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1862年8月14日,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启动关防;英文馆开学,延请包尔腾充任教习,教授英语等课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对中国教育有什么历史认识。
2024-06-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2024-06-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知识界兴起了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学者王礼锡在《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中指出:“需要找出中国社会的前途。具体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本主义革命?亦或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主义?”。这说明当时的知识界(     
A.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B.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C.认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D.对社会性质认识趋于一致
2024-06-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