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扩张或多或少掺杂着对土地与财富的争夺,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或多或少都建立在基督徒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之上。15世纪末期,这种狂热又激励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扬帆远航。这说明(     
A.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带有宗教动因B.教会势力干扰了西、葡政治走向
C.西、葡两国的势力在欧洲影响巨大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政治为主
2024-05-14更新 | 150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2 . 《清史列传》记载:康熙时靳辅(河道总督)奉旨修治黄河,其河务谋略大多出自幕客(官员私聘秘书)陈潢之手。但“胥吏之舞弊,必情乎幕客之勾通”,因此“废幕”的呼吁不断。清朝中后期,包世臣上书,主张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秘书。这表明,清朝秘书制度(     
A.符合推进社会治理需求B.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C.成为官员选拔重要途径D.是吏幕勾结贪腐的源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1年,斯大林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即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去发展重工业。否则,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据此推断,斯大林提出高速度发展重工业主要是基于(     
A.国家重工业基础薄弱B.服务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C.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D.维护苏联民族独立的需要
2024-02-05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反映出该法典(     
A.进步与局限并存B.认为公法应高于私法
C.宣扬了等级观念D.内容有自相矛盾之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华夷之辨”到“华夷一统”,从政治统一体到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孕育。经过先秦、秦汉魏晋、隋唐至宋辽夏金、元明清时期数千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族人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华夏文明的民族精神象征,为强化各民族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提供了心理结构、情感支撑和价值能动。

——摘编自马慧、刘毅《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溯源的大一统思想研究》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6 . 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写道:“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五印度近连两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由此可见,该书(     
A.表达了魏源变法图强的思想B.揭示了晚清宗藩体系的危局
C.传播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D.指明了西方殖民扩张的本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7世纪,笛卡尔把其数学逻辑方法推及整个社会领域,提出唯理论认识方法。他认为“感觉经验有时会欺骗我们,是不可靠的,因此必须运用逻辑推理去判断和辨别事物”。笛卡尔的这一认识方法(     
A.凸显了人的情感和个性B.强调了理性主义的价值
C.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D.引起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2024-01-28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教育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康熙年间,北方兴起了一个新的儒家学派一颜李学派,代表人物是颜元(1635- -1704年)和李堞。颜元平生注重实学实行,不尚空谈,认为“思不如学,学必以习”。在为学方法上,他抨击理学家的读书静坐、居敬穷理,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习行实践。颜元教授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及兵、衣、钱、谷、水、火、工虞诸学。目睹明末政治日坏、风俗日降、兵专而弱、士腐而糜等时弊,他极为痛切,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提出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当时的土地问题,颜元主张恢复井田制度。鉴于明朝中央集权所造成的弊端及明亡的教训,他主张恢复封建,“非封建不能尽天下人民之治,尽天下人材之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颜元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颜元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
2024-01-1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繁森,是一名共产党员。1988年,具有援藏经验的孔繁森再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到任仅4个月,他跑遍全市所有公办学校和半数以上村办小学。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经常把工资分给贫困群众,还领养孤儿;经常随身携带小药箱,以便工作之余为农牧民看病治病和分发药品。1993年春,孔繁森赴任自然条件恶劣的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在他的带领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1993年分别增长37.5%和6.7%。19941129日,孔繁森在考察途中不幸殉职。在为他料理后事时,人们看到了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6元钱款;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成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摘编自石磊《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孔繁森为当地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繁森具有的宝贵精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掀起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他认为,纸上空谈“主义”是无用的,中国当前最为紧要的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应胡适,认为“问题”与“主义”二者是相互依赖的,高谈主义不等于忽视现实问题,经济问题的解决才是一切具体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论战1920年和1921年,张东荪和梁启超分别发表文章,认为苏俄式的发展道路过于激进,中国缺乏建立劳动阶级政党的条件,也无法实现劳工革命,坚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开发实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文回击,一场有关中国到底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进行革命的论战也由此展开。他们认为,中国虽有发展实业之必要,但要用社会主义的方法,资本主义道路带来的贫富差异、阶级等问题应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缺乏直接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至于中国没有无产阶级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张东荪、梁启超等主张渐进的改良,李达则认为改良“只是铲除社会问题的结果,并不能铲除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1919年,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绝对自由,反对阶级斗争。对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予以回击,陈独秀认为“劳动阶级据以铲除罪恶的国家、政治、法律,我们是不应该诅咒的”。蔡和森也主张只有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推翻一切反动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建立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展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15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