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1582~164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644~172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1723~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关于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书籍传入中国。顺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为钦天监负责人。传教士主要是以个体或小群体的方式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耶稣会会士利玛窦等来往密切,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喜读经世致用之学。同时,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出于对神学的偏见,一些反映近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当时西学的传播局限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16~18世纪,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被传教士译介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现象被学界称之为“东学西渐”。当欧洲的工业革命尚未开启时,在传统社会的框架内,西方国家很难战胜中国。这迫使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采取和平的方式,而不能重复在美洲的武力传教。与此同时,依附于传教活动的文化交流,得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中国文化才能走进西方,并被正面接受,而未遭受歧视。传教士除了译介大量代表中国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还按照耶稣会制度要求,定期以书信形式向总部汇报传教情况,这些书信的内容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当时欧洲强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冲破旧社会藩篱、摆脱教会束缚、批判封建专制并建立开明统治。为达到上述目标,欧洲人将目光转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欧洲的中国文明”,期待从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在有关中国的文献中寻找他们所需的材料,并对此加以阐述、积极推广传播,为自己社会的改革创立理论,制造舆论。

——摘编自郑朝红《16~18世纪“东学西渐”重探:动因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东学西渐”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棒球外交早在19世纪末,美国棒球队通过环球巡演,扩大商业利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战后,美苏展开激烈的体育竞争。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参展法》,成立专门的体育机构,同时积极利用非政府组织和私、组织参与体育文化交流。美国棒球队推出全球追捧的著名球星、派出代表团访问、《体育画报》高频率宣传,以展示“美国经济、社会制度下的美国人民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冷战结束后,“棒球外交”成为克林顿推行经济全球化战略、缓和美国外交紧张局势的助推器。1999年,美巴“棒球外交”解开了美国和古巴之间的外交冰封状态。

——摘编目刘佳《棒球运动与美国对外政策》等

材料二   中国乒乓外交

1953年,中国首次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乒乓球锦标赛,成为国际乒联正式会员。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阻挠,蓄意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退出奥委会等组织,国际乒联在这一时期成为唯一一个中国与之保持正常关系的国际组织。1971年,“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历史佳话。改革开放后,乒乓球援外项目、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一带一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刘国梁担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等对书写大国特色外交发挥积极作用。

——曹犇《“乒乓外交”50年:试论新中国成立后乒乓球在体育外交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体育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体育外交的影响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体育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963根据毛泽东的设想,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87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战略
2012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
2017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两个一百年”进一步细化,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

——摘编自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十三大以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特点。
2024-05-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在丰富理论基础上被提出的,而是作为应急性政策被迫实施。其执行之初便被认为是一种“退却”。该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使得贫雇农与富农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指出绝对不能指望农民可以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发展较慢是 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重要诱因,其出路“在于农业方面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在暂时的国际和平随时可能转为危机的压力下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苏联为寻求原始积累的来源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以苏联模式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牛舒婷《苏俄新经济政策结束原因再思考》

材料二   苏联模式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与 1922年相比,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并使苏联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至20世纪70年代,当世界科技在飞速发展时,苏联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却受到压制,并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停滞。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的经济特点并对苏联模式予以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领导这些探察的是宦官郑和,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可以镇压探险队所到达的任何港口出现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郑和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锡兰。第四次航行到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最南到达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整个旅行过程中,郑和随意把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作为礼物散发出去。在返航时,他从东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寻常的礼品,包括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郑和及其同伴尊重他们所遇到的当地神灵和风俗习惯。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在他第四次返航时,郑和带来了30个国家的使节,他们来到中国,对明朝宫廷表示了敬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呈现出陆、海、天、网全面推进的态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地合作,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拉近了共建国家人民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蔡彤娟《“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呈现出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些区域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使中国开辟了通往中亚、欧洲乃至更远地区的大陆交通线。东汉时期,甘英就是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到达波斯湾的。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水陆并进。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海路实现,中国对外交往进入繁荣阶段。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输出的大都是传统产品,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这种输出主要不是商品交易,而是赠予行为。隋唐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随着朝鲜、日本和西亚、南亚的使臣的往来而传到各地。同时,中华文化又不断地汲取各地的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辉煌。

——摘编自夏克传《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

材料二   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事常设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1862年起,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与外事人才。1864年,总理衙门拨银刊印《万国公法》“以助中国外交因应之参酌”。1871年,清政府在《中日修好条规》中成功删除了日本原本要求的“利益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曾纪泽在1878~1885年间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派遣到国外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他提倡开放、通商互利,主张利用公法、采用西礼等。1898年,总理衙门奉旨“参酌中西体制”,制定款接外宾章程,并“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言,经历了一个由“体系外国家”变成“体系内国家”的艰难过程。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   邓小平在对外战略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习近平外交思想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中国政府越来越把和平发展由对国际形势发展基本趋势的判断转化为自己的长期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参与国际秩序的中国外交实践从服务自身发展逐步向承担大国责任转变,追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而其根基所在便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摘编自何奇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成因,并说明其国际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记载。从秦至唐,政府主导下的城墙营建逐步成熟,由城外往里看:第一层是城市外围的高大城墙——外城廓;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城墙的质量、高度是最高级别的。城门的设置上,无论城墙的轮廓是何形态,城门都按方位开四门、六门或九门,体现了我国古代“礼制”思想以及儒家的四方观念。此外,城门外还加筑“瓮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在一些水灾频发的地区,瓮城还可以减小对城内的破坏。明清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城内迁出,城外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出现了“模糊地带”,城墙也不再是绝对的标志物了。

—摘编自王筠、邱厚梁《浅析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作为城市象征物的城墙见证了我国城市空间的转型。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城墙变迁的信息。

时间城市城墙的变迁
1907年杭州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去清泰门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州拆城之始。
1927年苏州改造旧城门、增开新城门,并将与城门相连的道路开始拓宽改建。
1927年南京南京城墙“拆”与“保”引发社会各界争论。徐悲鸿发表《对南京拆城的感想》,反对强烈,直斥拆城是“续貂之举”。
1982年西安首次提出古城保护的口号,确定了“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园林”环城建设方案。

—摘编自郭婷《城墙的命运—20世纪中国城市空间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墙修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城墙变迁的主要方式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024-0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罗马从建国开始,便与殖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传说罗马城便是由殖民者建造的。早期罗马殖民地多位于具有较高战略地位的边境地区。至共和国后期,殖民地开始被用于安置雇佣兵团体和解决国内部分的土地问题,以争取雇佣兵和公民的支持。殖民者一般由罗马公民、拉丁人、土著贵族以及亲罗马的蛮族殖民者等构成。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越来越多地把罗马公民殖民地或拉丁殖民地的权利和称号赐予外省的城镇,行省的罗马化。罗马殖民范围可以说:罗马的疆界有多大,罗马殖民地的分布范围便有多大,哪里有罗马的军队,哪里便有罗马的殖民地。

——摘编自刘佐《略论古罗马的殖民问题》

材料二   15世纪末,葡萄牙的海外探险为殖民扩张提供一个新世界。随着西欧在机械和工业能力、武器上的优势以及在海上冒险技能的提升,使“各个民族分开的历史熔合成全人类单一的经历”成为可能。在这一连续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注入而改变了性质,成为以攫取原料、市场为特征的近代“殖民主义”。

——摘编自王立桩《中世纪拓殖运动与近代殖民扩张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古罗马殖民扩张相比,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差异,并简述其原因。
2024-05-2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制度,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成功执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边区第二届参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86人;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边区浓厚的民主与抗日氛围,与国民党的假民主、真独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根据地各阶层人民出资出粮出人力,各方进步人士积极献计献策。如陕北著名士绅李鼎铭等11名参议员提交的“精兵简政”议案,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推开后,达到了精简、统一领导、反对官僚主义、提高效能、节约五大目的。同时,抗战期间有4万多名有志青年经过敌占区到延安,爱国青年们讲:“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毛还有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摘编自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这里走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2024-04-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