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黄河下游堤防失修,决口频繁。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遍历河干,广咨博询,求贤才之硕画,访谙练之老成”。他主张从全局出发,将黄河、淮河、运河三者进行综合治理,并指出:“用水刷沙,虽为治河不易之策,然河身淤土有新旧之不同……五年以前之久淤……冲刷甚难,故必须设法疏浚也。”主要措施是坚筑堤防、蓄清刷浑、河运分离。由于治河经费紧缺,靳辅预支数个省份康熙二十年正税的十分之一、并允诺“以淮扬水涸之后溜出田地的屯田收入及商船货物缴纳的商税补还”。经治理,黄河安澜十余年,之后又连年决溢。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   清末民初以来,原有黄河治理体系逐渐解体,黄河水患频发。1913年,濮阳双合岭决口,当时北京政府着力进攻南方革命力量,无暇顾及,导致灾情不断扩大,拖延两年才完全堵复。1921年,《大公报》报道:“黄河上下游近来迭次决口,被水区域益形扩大,加以款项支绌,河工经费不能尽力筹拔,因之河防设施多有未周。”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提出了黄河治本思想,强调黄河治理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与航运、水电、灌溉兼顾,还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治河策略。但由于主管机关职权不定,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摘编自苏全有等《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考察黄河并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99年,江泽民强调黄河治理开发应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19年,习近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步入新征途。

——摘编自邓生菊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及其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靳辅治理黄河的特点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黄河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2024-04-10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