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1 . 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昨日更新 | 63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2 . 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昨日更新 | 63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3 . 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昨日更新 | 60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4 . 如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昨日更新 | 59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5 .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
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昨日更新 | 62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
6 . 冷战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为了营造一个“民主的世界”,美国有义务去推进民主,扩大自由市场。上述对抗思维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B.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具有世界性
C.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恐怖主义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7 . “自汉以来,成为进身之途的儒学,成为统制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绝对权威”主要是因为儒学(       
A.奠定传统文化基础B.代表下层民众利益
C.符合当时政治需要D.成为官吏选拔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8 . 如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

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昨日更新 | 72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01年,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毁于战火的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巴米扬大佛的遭遇说明(       
A.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B.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要义是历史真实性
C.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D.《世界遗产名录》能够较好的保护文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房现象兴盛是宋朝一大社会问题,这在东京和临安尤甚,房屋租赁也成为两地最赚钱的行当。宋代租房群体除商人外,还多出了一个官僚士大夫群体。他们多因官员铨选制度、避籍法、迁转法以及三年一次的磨勘法等制度影响,使“待阙”和“宦游”成为其生活常态。此外,三年一次的科考,也使浩浩荡荡的科举大军涌向京城,如“宣和元年,诸道进士赴省试者几万人”,名落孙山者,会选择长住京师,以备来年再考。

——摘编自刁培俊《宋代的租房购房政策与风俗》

材料二

据统计,民国京、津、沪、宁等城市约有20%的家庭是居住在自家房屋;高级公务员、大学教师、医生、律师、买办多租住于四合院(传统院落)、花园洋房、公寓等,其他群体如小职员、低级教员、工人等多分租一个四合院的不同房间、洋房阁楼以及棚户区的单间等,平均每间居住约3个成年人。房租在工人阶级的消费占比较高,因此他们多以火炉、煤油灯等传统工具生活。面对房租上涨,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掀起了广泛的减租运动。1938年后,重庆、昆明等西南城市房租猛增,并迫使当地政府出台《居屋租赁规则》,对房东权利予以限制,并鼓励房主出租空房。1945年后,国民政府又在京、沪、宁等地出台《房屋租赁条例》《房屋租赁纠纷处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租金按月支付,租金最高额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状况予以限制,成立房屋租赁调解委员会,以及对在市区自建住宅的居民予以免征一定年限的土地税等。

——摘编自李自典《民国时期城市租房生活管窥》

材料三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并以公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利息收益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还免征房地产企业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截至20119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开工总量达986万套。

——摘编自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租房现象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租房市场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政府的租房举措相比,当代中国的公租房政策的进步性。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