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表示只要美国不入侵古巴,苏联就会撤走导弹。但随后又致信表示,美国还须撤回在土耳其的导弹。当时美国只同意了第一封信的要求,但不久后还是悄悄拆除了在土耳其的导弹。这说明(     
A.大国对抗中蕴含理性B.军备竞赛越发激烈
C.美苏冷战走向白热化D.苏攻美守局势明显
2024-05-1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有学者指出,洪杨战役中,正规军与地方团练,两者相形,前者效力远不如后者,于是前者虽仍存在,而后者遂有不能废止之势。攻陷南京后,湘军虽被遣散,而淮军又代之而起,再后一点,袁世凯的新军又源于李鸿章的基础。这可以用来说明晚清(     
A.军阀割据在所难免B.权力结构的调整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D.政治制度的更迭
2024-05-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3 . 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反映的是(     

A.蒋介石复辟野心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C.党派纷争的现状D.南京国民政府濒临崩溃
2024-05-15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民族主义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忠于割据之主是一人之义;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时之义;维护民族利益则是古今通义。若一时之义与古今通义相冲突,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

——摘编自陈仁鹏《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蚕食传统文化的阵地。这种文化侵略行为,使向来有着文化优越感的封建士大夫们尤为反感。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们的心声,他用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的文化民族主义来口诛笔伐,以图匡正秩序尊卑。

——摘编自文瑶、潘新辉《王夫之民族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以便实现国家的动员与组织,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又应该是超越民族的、打开世界视野,从世界历史意义来理解中国……于是共产主义成为中国达致普世民族主义的必要精神介质,进一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

——摘编自施展《枢纽》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汉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普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史,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埃及中王国时期,神庙集团控制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此时社会中出现了一种预言文学,讲述了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崩溃,作为救世主的国王最终出现,并“驱除罪恶,使秩序回到它的王位上去”。据此推知,该文学(     
A.迎合民众对王权强化的期望B.折射出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C.提升了祭司阶层的统治地位D.反映了埃及人文精神的萌发
2024-05-1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为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距今约5300年的玉鹰,其双翼之尾是猪首形。它体现了(     

A.国家意识与艺术审美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宗教信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D.中原文化的拓展
2024-05-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64年初,中央在编制“三五”计划时,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作为首要任务,适当加强国防和科技建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吃穿用计划”。该计划(     
A.体现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D.确保了国防现代化的实现
2024-05-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9 . 万历年间,苏杭等地乡村善男信女常成群结队坐船至杭州为观音大士进香,还形成了“赶香市”的风俗。时人称“春时有香市……往来交易,人声嘈杂,舌敝耳聋,抵夏方止。”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基层秩序的瓦解B.长途贩运的发展C.奢靡之风的盛行D.商品经济的繁荣
2024-05-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在莫高窟的礼佛画中,晚唐之前主要是以佛为中心,人朝佛像礼拜;晚唐五代以后则变为先拜地方长官,后在其带领下向佛像礼拜。这可用以反映当时(     
A.纲常伦理淡化B.割据势力兴起C.政教合一凸显D.寺院经济膨胀
2024-05-1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