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唐律疏议》在解释法律时,常以儒家《诗》《书》《礼》等书籍中的经句来解释《唐律》内容。如“八议”条,疏议曰:“今之‘八议’,周之‘八辟’也。礼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这一做法(     
A.开创了案例法先河B.调和了礼法间的矛盾
C.彰显了法律的权威D.弱化了刑罚的残酷性
2 .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到任湖州后在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宋神宗通过中书门下下令将苏轼逮回京城严加审理。其审理大致流程如图所示。这一史实说明(     

A.重文抑武方针贯彻B.文化控制严密C.中央机构运行有序D.合谏趋向合一
3 . 明代有位诗人写下“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首诗说明他主张是(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4 . 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023-06-09更新 | 6504次组卷 | 4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5 . 儒家“五经”是指(     
①《诗》   ②《书》   ③《礼》   ④《易》   ⑤《乐》   ⑥《春秋》   ⑦《论语》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⑥⑦C.①②④⑥⑦D.①②③④⑥
2024-03-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6 . 如图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超级导演”王导
第七节   犹有诗酒雅集
第八节   “菩萨皇帝”萧衍
第九节   陈朝兴亡
第十节   五胡归华夏
A.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B.波澜壮阔的大汉
C.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D.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
2024-02-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典籍中城市规划相关记述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毒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都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材料二   官方传统:涉及地方府县城市皆须建置官方设施,如坛庙、救济场所、学校、仓库、旌表申明设施等,对选址、规模、式样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民间传统:参与选址、择向、山水格局建构等工作处理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工建设中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

士人传统:保障着官方法规以适当的方式落实于城市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之中,不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材料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威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桂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识,作为研究者,对有关古今城市的记载应如何考证?
8 . 汉代法家人物视匈奴为“无信”“无义”“无德”“百约百叛”的“贪狼”;儒学家们却说:“《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四海之内皆兄弟。”“加之以德,施之以惠,北夷必内向。”这种认识差异可能源于(       
A.草原文明对于中原文化的抵触B.崇尚法家的秦代对匈奴长期用兵
C.儒法两家对人性认识存在差异D.汉代大一统的观念对士人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宋两代的诗各有千秋,唐诗偏重抒情,而宋诗偏重议论,普遍缺乏修辞技巧,不符合主流诗人的审美。这是文学史的通义。宋诗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B.受理学影响为社会现实服务
C.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D.城市生活丰富导致思维开放
10 .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1)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