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通过对中国国情和儒家学说的深入调查研究,耶稣会传教士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承认孔孟学说的精辟通达,从而改变旧有的罗马式传教方式,采用了独特的传教方式——“利玛窦规矩”,即尊重中国风俗,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经典相附会。这一变化(     
A.加速了儒家经典的外传步伐B.增强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效果
C.消除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D.受到了中国士阶层的普遍欢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英国,工厂主阶层兴起后,他们在生活格调上处处模仿乡绅,到了第二、三代工厂主,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音乐成了他们的爱好。许多城市以伦敦为榜样,兴建了剧院、音乐厅,每逢演出季节,戏院前便车水马龙,出租马车载着中等阶级的绅士和女士小姐,隆隆地驶过铺石的街道。此外,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也开始兴建,为中等阶级提供新的文化场所和娱乐方式。从1840年代开始,伦敦等地的中等阶级还有条件到远离城市的海边、山区去,度一天乃至一个星期的假,甚至埃及也成了英国人常到的旅游目的地。劳动人民的娱乐活动就呈现出另一派景象。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酒馆往往是下层人民文化活动的中心,他们在这里交谈、喝酒,甚至是殴斗。工人阶级还喜欢热闹的、参加者众多而且富于刺激性的体育活动,德比市每年在忏悔日举行千人足球会,参加者在城市两头设球门,将街道作为球场。19世纪中期,工人中的积极分子开始鼓吹“自尊”,要求工人群众讲究文明,反对自暴自弃。工人阶级的文化兴趣也逐渐向文学、艺术方面发展。总之在这一时期,各种娱乐活动都发展很快,但都沾染上商业化风气,却同时也使文学、艺术、体育等在广大群众中找到了市场。由于这个原因,19世纪蕴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据材料,归纳19世纪英国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文化娱乐生活得以发展的原因。
3 . 如图所示是画家对17世纪初的南美城市波托西的描绘。波托西于1545年围绕白银矿山建城,到1611年已有16万居民,是当时美洲最大的城市,有教堂80余座。19世纪上半叶,波托西人口一度减少到1万左右,而第一所大学直到1892年才建立。波托西城的兴衰(     

A.可印证殖民侵略的两面性B.缘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同步
C.深受拉美独立战争的影响D.与种植园经济的兴衰同步
4 . 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中世纪时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中,成为维护个人自由和尊严的价值理论基础,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一拍即合。这现象说明(     
A.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B.宗教观影响个人权利观
C.基督教会权威不断下降D.罗马法渗透到宗教世界
5 . 关于古代洪水传说中有诸多版本,一般认为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讲的是诸神决定毁灭人类,但水神恩基起了恻隐之心,提前告知了吉乌苏德拉,最后幸存下来;传到西伯利亚地区,讲的是古希伯来人遭遇了一场大洪水,几乎毁灭所有人类,只剩下诺亚一家。古代世界文明中关于洪水故事的不同描述反映了(  )
A.古代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变化B.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希伯来文明是苏美尔文明的翻版D.文化差异由历史和地理条件决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大则国家富强。近代以来的几次科技革命,引发大国兴衰和世界格局调整。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率先建立了现代科学体制。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了技术发明者的热情。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促进了科学家的聚集、科学的进步和科学价值观的普及。最终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经济强国。但19世纪中叶后英国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经济领域逐渐呈现了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趋势。例如,电机、变压器、二极管等关键性技术发明起源于英国,却最终在德国和美国得到大发展,科技优势地位逐渐被美、德取代。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发明,与德国共同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独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并长期保持全球科技和经济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既有和英国相似的部分,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二战后军需主导的科技发展路径和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量优秀人才的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欧美国家的科技封锁和落后于人的现实,中央政府成立中国科学院,并系统地构建起了新的科技发展领导体制。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组织全国数百位专家制定《1956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远景规划》的成功实施,取得一系列成果,满足了国家国防等战略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通过改革科技体制、建立创新体系,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技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量子通信、高铁技术、中国天眼等一系列科技发明,对科技事业、国防安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摘编自魏立帅《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成为“经济强国”及“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的原因,并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科技发展的作用。
2024-04-21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检测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7 . 1494年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中说:“为了养活要在这里定居的人,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这个移民数(指一千人)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这反映了(     
A.旧大陆的生活方式被移植到美洲B.新大陆的发现导致了物种的传播
C.物种传播伴随着殖民活动的拓展D.欧洲在物种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2024-04-17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屯田制度的推行B.封建朝廷的倡导
C.经济重心的转移D.社会动乱的影响
9 . 9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智慧宫,对从各地搜集来的几百种古希腊哲学、科学著作的原本和手抄本进行翻译、整理并收藏。12世纪末,东征的十字军攻陷托莱多城时发现大量阿拉伯文的古希腊著作。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A.保存传播了欧洲古典文化B.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繁荣D.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4世纪,在法国的封建体系中,庄园是贵族社会的核心,领主从农民那里征收租金和其他费用,庄园生产的目的“务使各项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供应丰足而且自给”。这说明当时的庄园是(     
A.农民自发的自治机构B.贵族政治活动中心
C.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D.西欧社会贸易场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