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52 道试题
1 . 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
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
昨日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高一·北京·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石广盛在《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中指出:“从一开始教皇就给予大学以保护和支持,比如巴黎大学的特许状……教皇当然是为了教会的利益,他们强调了学习对信仰的重要性。”这说明了(     
A.教皇无条件支持大学B.发展大学有利于维护教会的地位
C.教会希望大学成为教育中心来干扰学生认知D.中世纪大学没有特权
昨日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
3 . 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
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
昨日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工业革命

材料一   无论这一系列的变革是否被说成是“工业革命”,最终都会被拿来进行讨论。这些变革不只是“工业上的”,还有社会上和思想上的。“革命”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突然变化。事实上,突然变化并不是经济变革过程的特点。人际关系体系有时被称为资本主义,早在1760年前就有其自身源头,在1830年后获得了全面发展;这样一来,便存在着忽视连续性这一基本事实的危险。但“工业革命”这个词语被一个个历史学家拿来使用,它已非常牢固地嵌入到共同话语之中,另辟蹊径去找个词语来取而代之,那会是件迂腐之事。

——[英]托马斯·阿什顿:《工业革命(1760一1830)》

材料二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涉及了一系列相互加强的变革。事实上,其中一些变革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前,因此,工业革命既是经济变革的结果也是经济变革的原因。技术变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核心。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持续变革是工业革命最伟大的遗产。一场人口革命伴随着技术变革而来。还有一场城镇革命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前。为养活快速发展的城市,还需要一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期间,农业产量持续增长,但英国越来越依赖进口食品,因为不断增长的需求超过了国内供给。进口增加突显了英国转型的另一个特征——商业革命。交通运输革命支撑了贸易的增长。经济增长需要进行城市建设、工厂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而商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贸易信贷的规模。这些需要都通过金融革命得到了满足。

——[英]罗伯特·艾伦:《工业革命》

阅读材料,比较两位学者对工业革命评论的相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5 . 《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6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中世纪知识分子》中记载,1277年巴黎主教艾蒂安·唐皮耶列出两百多条被判定为“异端邪说”的观点——“哲学家不应该接受未来复活这种说法,因为这种事不可能合理地得到验证”“神学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有其不可信和谬误之处”并“对科学是一种阻碍”,人生“幸福存在于此世,而非彼世”等等。对此记载理解准确的是(     
A.希腊化时代思想观念的交融B.文艺复兴前反神学思想的萌动
C.科学革命后形成新思维方式D.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廷权威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8 . 民族民主运动
(1)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1822
(2)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885
(3)
(4)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81
(5)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
(6)古巴掀起反美反独裁的民族民主革命1959
(7)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民主改革1934
(8)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国际上成为“非洲年”1960
(9)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共和国1947
(10)埃及华夫脱党领导抗英斗争1921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1999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并补充一条相关史实,拟定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 写出序号,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9 . 林则徐认识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因此,林则徐(     
A.受命前往广州查禁鸦片B.编成《海国图志》一百卷
C.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10 .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1936年曾使用过“绥靖(Appeasement)”一词,他说:“我根据的是《牛津英语词典》中该词的第一含义:‘讲和、调解’。直到数年以后,当张伯伦先生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后果越看越明显时,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这一词典中该词的最后一个含义来理解这一字眼,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下列各项中,体现英国外交“绥靖”内涵的是(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非战公约》D.《慕尼黑协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