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2008年,宋朝宰相富弼家族墓葬发掘出土了14方墓志,其中有12方墓志为传世文献所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墓主人惟一的传记资料;有7方墓志铭文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墓志铭作者的惟一作品。但诸多细节,如富弼和宰相吕夷简的微妙关系,富弼和韩琦两大河南名相的交恶,铭文有意回避或丝毫不提。这与墓志铭人的作者韩维明哲保身,担心得罪韩琦、吕夷简两大家族有关。由此可知(     
A.历史研究须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
B.墓志作为一手史料,价值必然高于传世文献
C.墓志普遍曲笔回护,应尽可能的搜寻多元史料
D.墓志有传世文献所不具备的优点,仍需仔细辨析
7日内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亚历山大城是按照希腊风格设计建造的。考古研究表明,亚历山大到来之前,亚历山大城的原址曾是埃及人的定居点,但成书于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亚历山大传奇》记载,亚历山大城是建立在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凉大地之上的。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文献记载失真
C.文献作者意在掩盖侵略事实D.文献记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部门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水。截至2019年底,船货已提取完毕。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属于远洋贸易船。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瓷器以德化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金叶子、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如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以及动植物残骸、矿石标本等。另据最新的样品检测数据,“南海一号”上已经发现丝绸遗留的化学成分。据出土文字材料,该船的年代当在12世纪末。

——摘编自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

(1)材料中的“南海一号”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商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一号”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2024-05-14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19年《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法国元帅福煦听到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最终一语成谶,他的预言成为了证明凡尔赛和约“对德惩罚过重,埋下复仇种子”最常用的史料。然巴黎和会前法国总理嫌福煦态度强硬,不利和谈协商,明确拒绝福煦参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评价福照是“记仇、盲目法国人的化身”。1923年,福照还积极支持和策划法军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这样个性的人,会觉得严惩德国是个错误吗?有学者研究得出,福煦恰恰认为对德国的处罚过轻,而这个结论却与此前结论完全相悖。这说明(     
A.历史研究本无定论,治史艰难,“成一家之言”是历史学者的价值追求
B.史学研究重在推陈出新,历史学家需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C.定势思维影响历史解释,“重推导、弱灌输”有助于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D.认识人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应当搜集和运用新材料去否定旧有结论
2024-05-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久,(马克思)又为党底(的)机关新闻《新莱因新闻》底(的)主笔。这《新莱因新闻》是旧《莱因新闻》底(的)再生……以大胆勇壮的笔墨猛烈地攻击德意志政府,并无忌惮地辩护六月一日的巴里(黎)暴动,痛骂国民会议……是年秋……宣布戒严,禁止《新莱因新闻》底(的)发行,但他还是继续按日发行,毫无畏惧……马克思在审判时的辩论,简洁、明了,力说其在法理上决不能成立反逆罪……于是普鲁西(士)就命令他退出国境,禁止了《新莱因新闻》。

——摘编自李汉俊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唯物史观的讲义(1922年)

材料二   《新莱茵报》是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战火中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莱茵普鲁士的科伦创办了这张大型日报……1849519日发行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是用红色油墨印刷的……红色的最后一号《新莱茵报》像一面鲜艳的红旗,永远飘扬在无产阶级心中。

——摘编自《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找出材料一中一处史实表述上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2024-04-23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按明朝体制,嗣君登极后,辑先朝实录。《明实录》史料来源于《起居注》等原始档案以及皇帝诏令、官员上巯、文集等资料。《明实录》史官们对于这些材料的处理方式,既有原文照录,也有删减增进,还有改写润色。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宣布开设科举考试,这份诏书被称为《开科举诏》,《明太祖实录》载有这份诏书。这份诏书出自儒士王祎之手,所以其文集《王忠文集》也收录有这份诏书。下面是两份诏书的节录对比(下划线是主要不同之处)。

《王忠文集》
朕闻成周之剑,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因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采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耀,佼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
《明太祖实录》   
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料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

——摘编自刘小龙《〈明实录〉科举史料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份史料下划线处的不同之处予以解释说明。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南平市高三下学期5月金科百校大联考测评(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8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23日的社论《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

——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的基本立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华日报》上述报道的历史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2024-05-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画眉”是中国古代女性重要的文化意象。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唐代女性眉式

年代眉式资料来源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

阎立本《步辇图》(宋代摹本)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右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墓出土陶俑(陕西)
武则天如意元年(692)

并州大都督、外戚韦洞墓出土壁画(陕西)
武则天神龙二年(706)

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画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绢画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

周昉《簪花仕女图》(宋代摹本)
晚唐(约 828-907)

莫高窟130窟壁画

——摘编自范红梅、温兰《浅谈中国古代女性眉妆的流变》

材料二

清代知识分子对女性眉式多有涉及或评论。方玉润评论《诗经·卫风·硕人》中的美人,其美不在于“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在于“有德”。李渔评说美人虽看重“眉之秀与不秀”,但又主张习文明理“不可不与修容治服并讲也”。曹雪芹在薛宝钗登场时罗列其“眉不画而翠”等“风流”之处,后文则多强调“(贾母)喜其稳重和平”,脂砚斋亦称赞宝钗“博学宏览”“胜诸才人”。

——摘编自宋子俊《重新审视薛宝钗形象的审美价值与现代意义》等

(1)试指出材料一中唐代女性眉式的阶段性变化,并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表3在研究唐代女性眉式流变问题上存在哪些不足?
(2)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知识分子有何审美价值取向?你认为学者们为什么会研究“古代女性眉式”这一“小问题”?
2024-05-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计,是由下级行政长官向上级定期报告有关统计数字的制度,战国时应运而生,秦汉基本因袭,户口调查始终是关键内容。尽管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可能已残缺不全,但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户口数仍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据。这项数字包括西汉政权设置郡县、直接统治地区的户口总数:12233062户,59594978口;103个郡或国分列的户口数;长安等5县的户口数;宛县等5县的户口数。由于西汉的赋税对象包括3岁或7岁以上的全部男女人口,因此这项数字还是公认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准确的数据之一、

材料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筹备宪政的一项措施,设统计司制定全国人口普查计划, 并向各省发出了详细要求和标准表格, 由新建立起的警察系统执行。两广总督袁树勋要求将此次调查户口“拟酌缓至乡镇巡警编设及识字学塾较多之时再行补办”。广西巡抚在奏折中说:“桂省幅员寥阔, 村落零畸, 兵雙迭经, 流亡未复,调查户数较他省为难。加以民智额愚,人心浮动, 未悉调查宗旨, 将有抽丁增税之疑, 办理稍未得宜, 易致滋生事故。”这次普查匆匆开始、草草了事,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均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三   1952年,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准确的人口数字,因此国家统计局筹备并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很多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查员还配备了农历干支或民国纪年的换算表,虚岁也一律折为周岁。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3.26%,男性占51.82%,17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1.1%。

——摘编自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 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 简要说明“2年户口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古代户口调查相比, 晚清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并简析其“草草了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2024-04-09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