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据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帝的中文礼单记载,马戛尔尼携带的礼品共十九件,包括枪械、软带、望远镜、时钟、晴雨表、奇巧椅子、马车等礼物,其中,还包含两箱图册。下表是图册的内容以及乾隆帝的回礼:

乾隆帝的回礼及与英使团礼品的对应关系

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品对应点乾隆帝的回礼
《英吉利贵族图像》名人肖像《历代帝王像》一匣
《船舶及各种图画》军事行动战图一匣(内含《伊犁回部图》《金川图》《台湾图》)
《海米尔登氏藏爱褚利亚及希腊罗马古物图》《海米尔登氏康比扶来格拉火山图》科学艺术画花卉册页一册(内容不详)
《中国建筑及服饰器物图》《詹伯斯氏建筑工程图》《詹伯斯氏奇幽园图》《英吉利戏院图》《英吉利建筑师维特鲁维阿氏建筑图》《亚丹氏建筑图》《湖山风景图》《巴克氏城市风景图》建成环境《水法图》

—改编自徐斌《马戛尔尼使团礼品中的图册》

材料二   “国书”,即具有平行地位的两国往来文书。清朝的国书最早出现在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广泛应用于后金与朝鲜、察哈尔蒙古的交往中。当清廷逐步建立宗藩体系后,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这些文书反映着相应的名分关系,成为宗藩体系的重要表征。

鸦片战争后,美使顾盛被授予信任状出使中国。此份信任状指出派遣顾盛为驻中国特命全权公使,并希望中国皇帝对他予以信任。之后,在中国官员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顾盛递交的信任状没有被翻译为宗藩体系下的“表文”,而是被翻译为“国书”。此前的藩属国表文通常表示出由下往上敬奉文书的性质,而美国国书的起首体现出私人性与对等性。中国历朝都非常重视历法,清廷会向朝鲜等国颁赐历书,即“颁正朔”,然后朝鲜、琉球等国在文书中就会使用中国历法。但是对于美国的这份汉译本国书,最后却保留了西元纪年。

从汉译本国书的语句看,其中大量使用“大清大皇帝陛下”“皇都”“中华”一类的崇敬字词,同时以“孤”“敝域”作为美国总统与国家的谦称。在内容上,这份国书既有对中国的大力赞美,也有对自己国情的介绍;既表示出友好与对等之意,又通过这些词语体现出谦卑秩序。此外,美国总统的人名从颇具美好意义的“泰禄”改为“戴喇”,删去“忝友好”三字,还在“皇帝”前特加一“大”字。

道光帝要求耆英撰拟了一份符合“天朝体制”的诏书,作为对美国国书的回书。但是清廷下发的这份回书与传统“诏书”的内容、格式大不相同。 它既没有对美国的“伯理玺天德”“合众国”进行抬格,在涉及本朝的“大皇帝”“朕”“钦差”等字词时也都没有抬格,可以说没有执行抬头制度,从而使这份文书在格式上消弭了尊卑之分。

从同治七年的蒲安臣使团开始,清政府首次对外发出了遣使国书。光绪二年(1876年)派遣郭嵩焘、刘锡鸿为正副使常驻英国,他们携带了清朝的第一份驻使国书。此后,遣使和驻使携带国书成为惯例。

—摘编自郭黎鹏《晚清国书与中西国家间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英双方所选图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书在清朝的变化发展。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63月,拿破仑宣布派其兄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王。那不勒斯的中产阶级早已在封建制度下蠢蠢欲动,他们欣然接受了波拿巴王。可是一般老百姓视他为篡国贼和异端,不欢迎他的来临。为了治理好那不勒斯,约瑟夫·波拿巴将拿破仑欣赏的财政专家罗德勒子爵从巴黎请来掌理财政,课征国民税金,无论贵族、平民、教士都必须纳税。其他经验丰富的官员在王国各地区建立了免费的学校,各省建立学院。政府废止了封建制度,将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再售予农民及人数日增的中产阶级。同时,政府依照《拿破仑法典》,根据当地环境,稍作增减以制定法律。政府整顿司法,简化烦琐的程序,改革狱政及刑法。

——摘编自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崩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 “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拿破仑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欧洲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并在占领区实施了若干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拿破仑统治期间,意大利不仅修建了良好的公路、桥梁和学校,而且有效进行了国家财政制度改革并建立了富有活力的资本主义管理制度。

——摘编自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约瑟夫·波拿巴治理那不勒斯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2024-02-05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史料中关于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记载。

史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指出:“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

史料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颉利部抄掠汾(治今山西汾阳市)、潞(治今山西长治市)二州,“取男女五千”。同年,唐朝从高丽索回隋军战俘1万余人,还有大量的战俘因已定居高丽而未返回。

史料三

开元后,唐军制发生变化,如幽州北榆关(今河北抚宁区东)的戍兵,便“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似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刘铭传进京陛见,同时呈递奏请筹造铁路一折,明确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包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对此,内阁学士张家骧上折,力陈铁路之弊。他认为,兴办铁路必将出现三弊:其一是修路将导致工商繁盛,从而吸引洋人前来通商贸易,“利尚未兴,患已隐伏”;其二是民不乐从,徒滋骚扰;其三是虚靡帑项,赔累无穷。同年,降调顺天府府丞的王家璧上折,指责刘铭传筹造铁路的奏折是李鸿章授意而为,攻击刘、李倡议兴办铁路“似为外国谋而非为朝廷谋也”。而此时又有翰林院侍读周德润及通政司参议刘锡鸿上折反对修路,其中尤以刘锡鸿的反对最为激烈,影响也最大。因为刘锡鸿此前曾作为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副手出使欧洲,有实地考察欧洲的经历,因而他的《罢议铁路折》成为反对派的经典作品。

中法战争结束后,战争中暴露出海军调度协调的问题,清廷最终同意成立“海军衙门”,同时陆军调兵遣将行动迟缓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清廷也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重新考虑是否应当修铁路。于是经过李鸿章和奕䜣的努力,清廷终于在1886年将铁路事宜划归由奕䜣为总理,李鸿章等人会办的海军衙门办理。

——改编自凌懿《晚清官场铁路大争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80年代晚清官场关于修筑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2-24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第一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前演练(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亮吉(17461809),今江苏常州人,诗人、学者,精通考据学、经学、史学、舆地学和人口学等。他反对信天命、讲鬼神,提出为学要“推本述原,实事求是”。他认为,天地万物是客观存在,万物自生自灭,既不以人欲而存,也不以人欲而灭。乾嘉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洪亮吉不甘沉默,倡言变革。1799年,他提出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制度,改革官吏选拔和考试办法,打击贪官污吏,但他的建议不仅没被采纳,反被革职流放新疆。他不怕打击,写了不少文章探讨解决危机的办法。他认为农民起义是腐朽的官吏逼出来的。他揭露当时“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且地方官绅又肆意兼并,“一人而据百人之屋,一户而占百户之田”。面对人口暴增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建议开垦荒地,减轻赋税,抑制兼并,禁止浮靡,推广社会救济。洪亮吉的言论反映了客观实际,具有经世致用的典型性。

——摘编自李喜所《鸦片战争前的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指出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洪亮吉的经世致用思想。
2023-11-11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6(16+3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6 . 人物评价

材料:左宗棠大事简表(节选)

1853年,襄办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随后建成楚军(湘军分支)。首战大败太平军。

1862年,补授浙江巡抚。战争之余,着手浙江建设,整顿吏治。

1866年,太平军残部全部覆亡。赏双眼花翎。创办福州船政局。调任陕甘总督。组织楚军,前往平定捻军(北方反清农民武装)。

1871年,在西北发动军民大规模栽种柳树、杨树、榆树,随后10多年里共栽种一千万株以上。

1875年,上“万言书”,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负责解决收复新疆全境事宜。

1876年,收复乌鲁木齐。

1877年,计划筹建甘肃织呢总局。首次向清廷奏请将新疆改设行省。

1880年,亲自率军出征,决心武力收复伊犁。后伊犁收回,新疆全境至此收复。筹建的甘肃织呢总局正式开工生产,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84年,法国入侵,大西南与海防全线告急。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创办恪靖定边军。11月,新疆建省。

1885年,恪靖定边军与冯子材部大败法国于镇南关、谅山,取得中法战争镇南关—谅山大捷。奏请清政府设“海防全政大臣”,移福建巡抚驻台湾,台湾改设行省。9月5日凌晨,病逝于福州。

——据杨东梁《左宗棠评传》编写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左宗棠。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2024-01-27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7 . 【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

材料   年广久(1937—2023),一生三次进监狱,关于他的事件,被收录到《邓小平文选》当中。 他凭借着一个铁锅一把铲子,1976年就已经是百万元户。 在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的他曾引起激烈讨论——成立公司、注册商标、“个体户”雇佣工人。他还被称作“中国第一商贩”,曾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年广久主要经历

主要时间主要事件
1937 年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贫寒农家,9岁起随父街头叫卖
1963 年因贩鱼被判“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
1966 年因为卖板栗被判“牛鬼蛇神”,被关了20多天
1972 年转向经营瓜子
1979 年注册“傻子瓜子”商标
1980 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到“傻子”,就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对一些人就姓“社”姓“资”的争论,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
1984 年邓小平第二次提到“傻子”,“还有些事情用不着急于解决,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1991年因公司经济问题被判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3 年。但1 年后因经济问题不成立而获释
1992 年邓小平第三次提到“傻子”,“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 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保持长期稳定”
2018年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中
2023 年1 月 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芜湖逝世,享年 86岁

——摘编自陶蓓蓓《叙事见人:统编教材中国现代史教学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年广久“投机倒把罪”做出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多次提到“傻子瓜子”的原因,并对年广久“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简要评析。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文书与档案的管理方面,唐代集历朝历代经验之大成。《唐律疏议》对文书拟制、文书处理、文书传递、文书保密及文书档案的归档、鉴定、移交等各个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过失和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强制官吏遵守执行。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循避讳制度,“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公文要及时承办,“缓制书者,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驿使传递公文迟缓也有相应处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等。这不仅对古代文书档案工作法制化有积极意义,也为我国文书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历史经验。

——摘编自周萍《从〈唐律疏议〉看唐代文书档案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法律的意义。
2024-02-05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四)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早年有过与苗民、瑶民一起生活的经历,这使得他实地观察并体验了处于原始社会或阶级社会初期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从当地流传的人类起源于猴、犬的假说和对古代典籍深谙于心的知识积累中,王夫之将实地考察与古籍记载的神话传说相互参照,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动物、文明发源于野兽的崭新结论。王夫之认为,上古非黄金时代,“羲皇盛世”之类的传说并不符合实际。他指出,人类祖先“亦植立之兽而已矣”,这一提法在盛行祖先崇拜的明代中国,诚然是一个惊人的、大胆的创见。王夫之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他还指出,“郡县之天下有利乎?曰:‘有,莫利乎州郡之不得擅兴军也。’郡县之天下有善乎?曰:‘有,莫善于长吏之不敢专杀也。’”王夫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超越前辈的,正如谭嗣同所云:“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文明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夫之“文明史观”的意义。
2024-02-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以来,日本利用英、法、德等国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之机,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尤其是占领了胶济铁路,这就等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对中国占有了绝对优势。日本在华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严重违背了美国一贯的对华政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美国国务院认为,美国在一战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远东因日本不断扩张而受到破坏的均势。巴黎和会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目的之一就是强迫日本把吞入口中的“山东”吐出来,实现亚太地区的利益均沾。为此,英美两国派观察员列席中日会谈,“主要任务是观察以及必要时出面调解纠纷以弥合分歧”。

——摘编自胡洁方《休斯与华盛顿会议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4-02-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