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代表学者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章开沅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2-05-23更新 | 50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国民革命失败→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B.十月革命→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C.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失败→十月革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中国充满了文化宽容精神。“夷狄”入侵中国北方对外来影响开了大门;佛教既是中国与遥远地区进行密切文化联系的工具又是这种联系的动力;海陆两路的地区间贸易发展远远超过汉代时的情况;初唐帝国使中国直接与印度和西亚两大文明中心进行了接触。……与外国的接触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和一些技术,例如茶叶从东南亚传入中国,起初是作药用和提神,到唐朝后期用途更为广泛,后来由中国向外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普遍的饮料。更多的技术进步出自中国自身。诸如瓷器、火药、手推车等。唐朝作为当时最大的帝国受到许多临近民族的极力效仿。不仅把它视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而且视为政治和文化的楷模。

——摘编自费正清、赖肖尔主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深感“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1901年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除了前期的胁迫通商,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史学月刊》等改编

材料三   在当今这样日趋开放、合作的时代,中国外交应善于将自身国情与世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既要把有利的国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内条件,也要把有利的国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意义。
4 . 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A.郡国并行B.刺史C.中外朝D.通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1984年,邓小平淡话讲到:“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这个“开明的政策”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一国两制”
C.建立经济特区
D.对外开放
2019-07-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在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9 . 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主题是
A.新中国初期外交
B.外交关系的突破
C.新世纪外交成就
D.新型区域合作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的近代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英美等国不断崛起,强制打开中国的大门,带给中国社会从未有过的冲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四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均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1)材料一、二依据不同史观建构的中国近代史线索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其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2018-09-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