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这条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主要意义在于,摘掉了扣在乡镇企业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解决了当时由承包制引起的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此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来源。1978~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由人均年收入308元增加到8369元,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8. 2%提高到46. 4%,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开启了城镇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晓寒《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由于当时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工厂可以将一部分宜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这给城市工业的“三废”等污染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渠道。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如造纸、化工等则以联营、分厂等名义进入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198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明确指出“禁止污染向乡镇、街道转移”。此外,这一时期农村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促进乡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乡镇企业未经处理排入环境中的“三废”,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二是乡镇企业为扩大规模,大量砍伐森林,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从污染范围和程度来看,乡镇企业引致的污染已远超城市工业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应当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一摘编自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菅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有团体印章,有市政厅和钟塔。即使是封建税收,也是由城市政府来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不同之处。
3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2023-02-21更新 | 582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济贫法发展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601

《济贫法》

凡年老者可在家中接受救济;贫困儿童可在他人家中寄养,成年后可去做学徒;有劳动能力者强制其做工自给

1834

新《济贫法》

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中从事苦役的贫民

——据张秀蓉《英国济贫法的演变》整理

材料二   1750年以来,农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一直在下降,很多人由于圈地失去了田地农舍,沦为雇佣工人。大机器的使用使就业形势严峻。如果失业者找不到工作,根据法律,他们有权得到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二。马尔萨斯认为济贫法削弱了普通人的储蓄能力和劳动意愿;汤森认为希望和恐惧是勤奋的源泉…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对济贫工作中存在的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济贫开支过大、济贫工作混乱的现状极为不满,急于改革。而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改革中的胜利使他们有可能来制定和执行新的济贫政策。

——摘编自王公燕《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出台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601年《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图所示为12世纪时宋代印制纸钞的凸版(10枚铜钱的图画下放的文字:“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

材料二纸币在宋代的使用是有几个先决条件:首先,宋代经济的繁荣使许多行业的产品生产对铜和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其次,纸币的印刷技术已经很成熟,使得货币可以印制得很精良,而且在纸币上能印制出面值较大的数字。最后,关注货币制度的宋代学者很清楚货币具有支付和交换的功能,他们知道货币不是按照自己本身的价值,而是根据金或者银的价值来确定自身价值的。如叶适(1150-1223)所说:“然钱货或至神之物,无留藏急需之道,惟通融流转,方见其功用。”据他的看法,货币的功能就是使商品便捷地流通,而纸币相比硬币,能更好地履行这个功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德]迪特·库恩著,李文峰译《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纸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纸币在宋朝出现并使用的原因。
6 .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驱动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弦易辙。机器的发明、动力资源的变更和新材料的供应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知识、投资及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从而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摘编自(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它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起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护器作用、稳定美国社会需要的安全阀作用和美国各阶层及利益集团调整关系的调节器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节选自《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并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劳作方式这三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器的发明”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并概述“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
2023-02-20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探索中国自 己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八大前夕,鉴于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问题,中共中央即已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 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随后,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个方面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以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的基本原则。这个报告不仅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 作,而且为八大提供了理论指南。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提出 的。1979 年 3 月 21   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工业、农业、国防、科学 技术) 的概念。   同年 12 月,邓小平阐明:“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 家’”。1984 年 3 月,他进一步指出“小康之家”就是“翻两番,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 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 年,邓小平又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蓝图更加清晰完善,有迹可循。邓小平“中 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在回答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一 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们在 新时期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武器。

—摘编自姜婷《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共八大“独立地探 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 这一思想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去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发行新人民币以代替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逐渐被提上了国家财经发展的重要日程。

——摘编自姜长青《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人民币发行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1993年初欧共体宣布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成立。11月,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马约”正式付诸实施,将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1999年元旦,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2002年元旦,欧元纸币和硬币发行,正式取代12个欧元区国家的本国货币,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新人民币和欧元发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人民币和欧元的相似影响。
2023-02-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9 . 工业革命“发现”了儿童,也唤醒国际社会对儿童的关注与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个压延钢厂,名义上的工作日是从早晨6点到晚上5点半。有一个儿童,每星期有4个夜晚,至少要干到第二天晚上8点半。另一个9岁儿童有时一连做3班,每班12小时。第三个儿童,10步,每星期有三天都是从早晨6点一直干到夜间12点,在其余几天干到晚上9点。

贫困家庭儿童和童工问题引起了有志之士的担化。但19世纪中期前,孤儿进难所是照料贫困家庭儿童的一种普遍方式,投会及感善人士通过市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拉助。……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莆条的冲击,传统的依靠自救与互助被抛舟,政府开始担青。1035年,美因颁布《社会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爽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授助计划”,由展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占联邦政府财政总支出的50%-79.6%。

——满小欧《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童工的社会状况和孤儿救助的主要方式的变化。

材料二   国际联盟1924年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儿童权利”概念。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提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即:第一,不歧视原则,第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第三,确保儿童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的权利。第四,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西方福利国家规定:(16岁以前)每个儿童每星期得6.85英镑津贴。贫困失业家庭11岁以下儿童每星期得9.60英镑津贴,可享受免费牛奶、午餐,小学和中学教育免费。未失业贫困家庭可获得家庭收入补助。

——乔东平等《西方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们对儿童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请举例说明国际社会对儿童的关注与保护。
2023-02-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湖北水患与水利建设】

材料一   湖北地处长江流域中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唐宋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一方面向鄂西山地进发,这股浪潮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另一方面,人们向江汉平原腹地进发。人们为了利用这片肥沃的土地,修筑堤垸,从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垸田”农业。宋代,江汉平原已修筑了大量的堤垸,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洪水的泛滥。元明清时期,随着大规模围堤筑垸的出现,江汉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患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加强。到了近代,洪涝灾害日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摘自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

材料二   湖北政府组建后,就担负着解放军南下西进,武汉市市民、省直机关部队和以工代赈民工的粮食供应重任。·……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安排,湖北需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应。就当时的湖北而言,水患是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水利是农业增产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国家正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全国各省踊跃支持。湖北作为解放区,不仅担负发展本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责任,还担负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任。湖北作为国内重要的农产区,农作物丰富,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长远看来,水患是阻碍湖北农业生产的根源。水利事业的进步是农业增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摘自唐娟《建国初期湖北水利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湖北近代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湖北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2023-02-18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